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眼下,緊鑼密鼓推進的春耕春管,正將中國大地“翻新”一遍。田間地頭滿滿“科技范”,各種高科技、智能化農業機具紛紛“上崗”,新裝備、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大顯身手,一幅幅“科技春耕圖”在廣袤田野鋪展。
新質生產力賦能,讓春耕春管更智慧更高效。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當前,全國春耕備耕正自南向北全面展開,南方地區早稻育秧過三成,北方地區春小麥開始播種,東北地區水稻預計4月上旬開始育秧。各地在生產種植過程中涌現出一批新裝備新技術,讓春耕春管更智慧更高效。今年,江蘇設立了2000多個田間自動氣象站,為3590多萬畝冬小麥田管提供精準配方;內蒙古赤峰大力推廣數字化育苗,通過精準播種、自動噴灌、智能溫控等設備,提高秧苗品質;在山東萊西馬連莊鎮,無人機搭載多光譜相機收集的數據,通過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分析處理后,精準繪制出春管地圖,為農戶制定個性化春管方案……透過春耕春管這一窗口,新質生產力在農業生產領域初見端倪,催人奮進。
在種業新質生產力上下功夫,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源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種業“芯片”不斷創新突破,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以“中國種業振興 南繁硅谷崛起”為主題的2024中國種子(南繁硅谷)在三亞開幕,近50家種業企業帶來了新產品;北大荒墾豐種業的龍墾系列大豆品種,廣東省科學院的粵糖系列甘蔗品種……不斷涌現的新品種成為種業新質生產力助力農業發展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今年是種業振興行動由“三年打基礎”轉向“五年見成效”的關鍵一年。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國內持續增長的糧食需求,我們必須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與時俱進育新種、制良種,培育出更多“金種子”,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農機現代化為糧食穩產增收保駕護航。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機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加快發展,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不斷創新突破,農業機械化取得長足發展。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3%,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業機械總動力超過10.78億千瓦,農機裝備總量接近2億臺(套)。 節省作業時間、提高作業效率、增加農民收益,一臺臺插上信息化“翅膀”的農機裝備成為農民好幫手,為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在科技、財稅、產業、金融等多方面發揮政策合力,實現項目、平臺、人才、資金的全鏈條全要素支持,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機械化水平,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插上了“科技翅膀”,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走得更深走得更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放眼廣袤田野,新的耕耘已經開始,新的豐收正在孕育。在新質生產力的賦能驅動下,一系列新技術、新品種帶來的科技成果在鄉村落地轉化,良種、良法、良機、良田為糧食生產增“智”提“質”,繪就糧食增收好“豐”景。(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