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苗瑞祥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神州大地,新質生產力澎湃向前,高質量發展日新月異。在這萬物生長的時節,全國各地吹響了“拼經濟”的號角。人們立足各自的工作崗位,正在開啟一段向“新”而行的美好旅程。
“新”是新引擎。向“新”而行,就是向著新質生產力前進,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全國各地開足馬力,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河北雄安,“5G+北斗”定位導航技術將2萬千米高空信號高質量引入“地下之城”;安徽合肥,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實現通算、智算、超算、量算“四算合一”;江蘇提出要持續打造“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廣東深圳,全球首條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跨城跨灣航線首飛大獲成功……放眼全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全國各地堅持以科技創新增動力、以人才集聚強內力、以產業升級添活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回答新征程上的“發展之問”,譜寫科技創新的時代新篇。
“新”是新思路。向“新”而行,就是搶抓新機遇,開拓新思路,構建發展新格局。從淄博的燒烤、貴州的“村超”,到哈爾濱的凍梨、天水的麻辣燙,一個個熱點,成為了一個個城市的新名片,吸引著無數的人們前來探索和體驗。可以說,借助新媒體,打造城市熱點,已成為拉動旅游產業增長的新思路。這種“潑天的富貴”并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而是融合了每一個城市黨員干部的用心盡心、群眾百姓的熱心暖心。各地文旅產業正搶抓機遇、開拓思路,不斷豐富新業態、新產品、新場景,切實把“流量”變成“留量”,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量”。
“新”是新使命。向“新”而行,就是要鼓足干勁、勇挑大梁,實現新藍圖。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要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我們要鉚足干勁推進春耕生產、馳而不息優化營商環境、多措并舉促消費、擴內需,以奮勇爭先、昂揚向上的姿態敢為善為、積極作為,努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新”是機遇,是必須擔負的使命;“新”也是愿景,是共同期待的未來。讓我們向“新”而行,循“新”出發,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