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工作碩果累累,一系列重大發現令人矚目;“博物館熱”迎來新高潮,“為一個館赴一座城”蔚然成風;國風國潮彰顯文化自信,傳統文化與年輕一代“雙向奔赴”……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召開一年來,文化傳承發展“一路長歌”,如涓涓細流匯聚成磅礴江河,激蕩著時代的浪花,譜寫著中華文明的當代華章。這充分說明,“這一年的步伐,我們走得很顯底氣”,新時代的中國是一個傳承著偉大文明的國度,中華文化“一池春水”活力奔涌。
“賡續中華文脈,厚植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動我國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以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博物館數據為例,2023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4萬余個、教育活動38萬余場,接待觀眾12.9億人次。數據背后一個個微觀生動的場景,也從側面印證著,今天中華文化更加蔚為大觀,中華文明更加光彩奪目。
穿越風雨、大道如砥,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無論是遍地開花的博物館為民眾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還是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的熱映再度點燃大眾對古典詩詞文化的熱情,或是以馬面裙為代表的傳統服飾在社會上廣泛掀起一場“國潮風”……過去一年,“文博熱”“詩詞熱”“漢服熱”“非遺熱”“傳統節日熱”等諸多文化現象持續升溫,這都是我國文化建設取得非凡成就的生動詮釋。放眼當下,在這片華夏大地上,中華文明的創新之泉正汩汩涌動,文化的百花園中,一朵朵絢爛之花迎著時代之風,傲然綻放。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而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以不久前閉幕的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為例,經過20年發展,國際展區面積達2萬平方米,共吸引60個國家和地區、302家海外展商線上線下參展。值得一提的是,展會通過展示、推介和交易撮合,不僅向海內外觀眾展現了“國風、國潮、國際范”,也向世界彰顯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多元魅力與蓬勃生機,更向世界傳遞出了中國的文化自信與開放姿態。秉持開放包容,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我們就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今天的中國,既深深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昂首闊步邁向無限可能的未來,以與古為新的精神開拓進取,如同江河般浩浩蕩蕩,奔流向前。站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以高度的歷史自信、堅定的文化自覺,昂首挺胸、勇毅前行、接續奮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的進程中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14億多中國人民信心十足、力量十足!(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