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寧企通”平臺助惠企服務效能提升,開通12345“親清·一企來”服務專線方便企業,駛出“親清·直通車”服務企業“零距離”,建設溫馨“親清·政務港”打通辦事“最后一公里”……南京市數據局(市政務辦)持續乘“數”而行,創新“親清”服務,為企業發展賦能,以政務服務之“新”,謀新質生產力之“強”,助營商環境之“優”,促城市發展之“進”。
一條線多元鏈接,助企添動能
“這里是12345‘親清·一企來’服務熱線,請問有什么可以幫您?”“我是個體戶,現在想要辦理注銷,但營業執照和公章都丟了,怎么辦?”……4月17日上午9時23分,“親清·一企來”服務專線接到江北新區沿江街道一名經營五金店的個體工商戶的求助。近3分鐘后,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將工單派發至江北新區,當天16時32分,市場監督管理局沿江分局就為其妥善解決了這一難題。“求助當天就辦好了,很給力。”在后期工作人員的回訪中,個體戶這樣說。
“想增加公司的注冊資本怎么操作?”“總公司要上市需要分公司配合開具相關證明,怎么簡化流程?”“新企業年報如何申報?”……今年4月以來,市數據局在“親清·一企來”熱線特設企業服務專區,這樣的熱線日均近400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接線中,既要確保助企速度,更要注重助企溫度,“態度要友好,同時要專業、細致、嚴謹,確保接得更快、分得更準、辦得更實。”
△“親清·一企來”
搭橋梁,建訴求渠道;保暢通,助企紓困;促發展,政企更親清。
如今“親清·一企來”已經連接到“12345”政務服務小程序。市數據局(市政務辦)串“線”成鏈、聚“鏈”成勢,為企增活力,穩企添動力。其開設的涉稅專業服務專區“一企來辦·蘇稅援”,目前完成與省網上“中介超市”平臺數據對接。創新推出的“寧易辦”綜合服務系統,實現一臺終端辦理31個部門576個高頻事項。目前全市布點1078個,累計服務企業群眾24.5萬人次。
一個體系乘“數”而上,服務全方位
今年以來,市數據局(市政務辦)乘“數”而上,向“新”發力,通過數字賦能,傾力打造的“寧企通”平臺已成為在寧企業的心頭好。平臺聚焦企業所需、所想、所困,提供一站式服務。
就在前不久,依托“寧企通”惠企綜合服務平臺,市數據局(市政務辦)傾心打造了“市區縱向聯動、部門橫向協同、平臺互通融合”的全市“親清?金客服”政企互動綜合服務體系。“可以說,這是PC端和移動端企業訴求的總入口,與12345‘一企來’熱線實現互聯互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親清·金客服”聚焦企業問題訴求,面向企業提供“咨詢、求助、投訴、建議”全鏈條服務。
據悉,該系統建設了企業需求前端、服務支撐后端、24小時無休“智能客服”系統,同時搭建了全市統一規范的涉企服務大數據庫,還同步上線了“惠企政策咨詢”“投資建設咨詢”“交易服務咨詢”等服務。
△“親清?金客服”政企互動綜合服務體系
一輛“車”燃動引擎,惠企零距離
“服務直達 政策快享”,4月25日下午,一輛別具特色的“親清·直通車”駛入了六合經濟開發區。當天,AI數字人現場解讀六合區新上線的惠企政策也備受關注。
載著惠企新政,帶著惠企助企服企的熱心,“親清·直通車”立足企業實際需求,駛往南京各區,深入園區等地。
“‘直通車’把政務服務送到企業和群眾身邊,推動政務服務效能提升,釋放企業開拓新動能,托起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片藍天。”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江寧、浦口,到秦淮、雨花臺、棲霞……“親清·直通車”自去年3月開通以來,已連續開展了10場活動,本月即將駛入江北新區。
△“親清·直通車”進入六合經濟開發區
截至目前,該活動已聯動市、區140余個部門,累計為1600余家企業提供政策咨詢、事項辦理、訴求解決等服務,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一灣“港”蓄勢賦能,便企激活力
政務服務與公共服務如何有機融合,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市數據局(市政務辦)自有“新招”,聚焦“園區事、園區辦”,傾情打造了“親清·政務港”。
在雨花臺區軟件大道180號南京大數據產業基地西棟,“親清·政務港”設立在此。步入其中,企業綜合服務、工程建設項目代辦、稅務綜合服務3個窗口一一排列,旁邊還設有綜合導辦咨詢臺及自助服務區。從企業登記、變更、項目代辦,到人力資源、金融、航站值機等,“足不出園”就可現場辦理或自助辦理,政務服務觸手可及,移步可至。
“在這個‘港’中,我們設有駐點服務、定期服務、預約服務等常態化運行機制,盡全力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相關負責人介紹。就在前不久,雨花臺區(軟件谷)“親清·政務港”迎來煥新升級,足不出園即可一站辦結企業準入準營、工程建設項目代辦等5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了“園區事、園區辦”。
△雨花臺區(軟件谷)“親清·政務港”
一件件企業訴求暢通解決、一幕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刷新、一次次數智融合創新探索……如今,越來越多的在寧企業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政策優惠,更在市數據局(市政務辦)的助力下茁壯成長,跑出了發展“加速度”。市數據局(市政務辦)也將繼續以“線”搭“橋”,以“數”為筆,書寫親清服務的新畫卷。
通訊員 寧數軒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盧河燕
(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