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之際,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揚州盛大啟幕。千年傳承,十年蝶變。對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中國大運河來說,十年,短同一瞬,但這十年,卻波瀾壯闊。此刻,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入闡釋大運河突出普遍價值和保護理念,必將進一步激活千年運河的“流量密碼”。
碧波蕩漾映國運,大運河是一條溝通政治、經濟的大動脈。綿延近3200公里的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它串聯著城市與村鎮,哺育了恢弘的都城和鮮活的市井。洛陽、開封、杭州、北京,偉大的古都在大運河的滋養下成長;揚州、淮安、濟寧、德州、天津,大運河串聯起繁華的都市;張家灣、瓜洲渡、開弦弓,大小村鎮因為大運河而名傳千古……這些城鎮如明珠鑲嵌在運河兩岸,熠熠生輝,映射著偉大國度的光明未來。從歷史深處走來的中國大運河,不僅是地理上連接從華北到江南廣袤土地的“紐帶”,串聯人心與情感的“橋梁”,更是帶動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引擎。今天,運河沿線以不到全國10%的土地,貢獻了全國近一半的經濟總量,流金淌銀的大運河如同歷史的織機,將中華大地的錦繡圖景織就。
文韻隨波流千年,大運河承載著中國的璀璨歷史文化。一河通南北,千載連古今。大運河流經慷慨任俠的燕趙、儒雅博洽的齊魯、淳厚豁達的中原、婉約秀雅的江南,這些風格迥異的區域文化共同繪就了中華文化的多彩畫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揚州將每年6月22日確定為“揚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產日”,系統推進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聚焦18.25平方公里揚州古城,因地制宜實施“微更新”;杭州出臺《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通過地方立法探索讓大運河水清河凈造福一方的新路徑,大力實施運河綜合保護工程。悠然流過千載的大運河及其燦爛文明,不僅留存于博物館、歷史遺跡、人們回憶中,更鮮亮地活在當下,帶動著城市的活力與復興。
水墨丹青繪人文,大運河在新時代正煥發新的生機。新時代的大運河,正在煥發著新的生機與活力。申遺成功十年間,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正在各地高質量推進。蘇州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各類空間功能,打造“四最”長廊;常州在運河工業遺產上發掘文化富礦,為當地文旅中軸建設貢獻新的亮點;揚州突出活化轉化,推出“二分明月憶揚州”瘦西湖沉浸式夜游……隨著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持續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清水廊道高質量打造、江淮生態大走廊和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范樣本”呈現,大運河進一步成為讀懂“盛世中華”的重要篇章。
“運”載千秋,“河”以中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推動運河文化走出去,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增進世界認同,促進大運河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符號和載體。隨著大運河文物資源的深入挖掘、立法進程的推進,千年運河的文明基因必將為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新征程提供更多的文化滋養和精神力量。(王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