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廣闊深邃;創新,一步不停。作為江蘇沿海地理中心城市、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鹽城市用好戰略機遇,堅定向海圖強,創新沿海高質量發展推進機制,統籌推進重大平臺載體、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高質量發展優勢,彰顯出海洋經濟強勁的“藍色動能”。
抓機遇 深耕海洋產業“主賽道”
一汪湛藍海水,蘊藏著海洋產業發展的密碼。
今年1月,鹽城市出臺《鹽城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重點培育發展海洋新能源、海工裝備、海洋船舶、沿海灘涂種養業等九大產業,力爭到2026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2030年突破2800億元。
近日,全球單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儲罐群——中國海油鹽城濱海“綠能港”項目6座27萬立方米LNG儲罐全部建設完工。同日下午,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建造的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綠能瀛”號在“綠能港”完成首次卸液……
新能源是鹽城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強的后勁。今年以來,鹽城市在“風光氫儲”和LNG等領域均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市海上風電裝機容量554.7萬千瓦,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占全國40%以上,電池片、組件綜合產能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位,新能源產業入選首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示范集群。喜人成績的背后,可以窺見海洋新能源產業蹄疾步穩的發展走勢。
再將目光投向海洋漁業——
響水縣野化馴養的10萬畝斑節蝦迎來豐收季,引進海捕苗、采取立體式養殖的斑節蝦健康、鮮活,吸引不少客商前來搶購,豐收的斑節蝦“蹦”進了長三角市場。
“現在是斑節蝦最肥美的時候,工人每人每晚能捕撈400斤至500斤,一般每斤40頭左右。”養殖工人喬登華樂呵呵地說。
作為響水斑節蝦的核心養殖基地——江蘇三圩鹽場,擁有養殖面積2.1萬畝,創成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今年,該鹽場采用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提供的蝦、蟹、貝立體養殖模式和生態原位凈化技術,預計全年產量可達120萬公斤,產值1.5億元。
“躬耕”萬頃碧波,“放牧”藍色家園,推動海洋漁業破浪前行,離不開政策賦能。《鹽城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將海洋漁業作為九大海洋產業之一重點培育,通過推動海洋漁業轉型發展、優化海水養殖布局、培育海產品交易電商、支持遠洋漁業發展、加快現代漁港建設等,支撐海洋產業發展格局,讓海洋漁業成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揚優勢 提升平臺載體承載力
科技創新平臺是產業創新的重要基礎,也是決勝科技賽場的“勝負手”。
盛夏時節,走進位于鹽南高新區的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看到的是一片現代化樓宇,聽到的是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與產業拔節生長的聲音。
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聚焦海上風電、海上光伏兩大核心領域,圍繞氫能、海洋能、儲能等可再生能源方向,深入開展共性技術研發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致力于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如今,中心集聚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金風科技等可再生能源領域大院大所、龍頭企業15個,實施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2項,大功率電力電子實驗平臺、制氫材料與氫能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建成運營。
高能創新平臺匯集高端創新資源,為經略海洋增添了新底氣。目前,鹽城市組建江蘇海洋經濟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東臺灘涂研究院等科研基地30多個,全市涉海產業領域先后建成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43家。
園區是海洋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鹽城市正積極推動大豐風電產業園、大豐生物產業園、東臺海洋工程特種裝備產業園、建湖石油裝備產業園等7個海洋產業特色園區建設,通過打造海洋產業集聚高地,促進資源有效配置,進一步增強海洋產業競爭力。
加快推進海洋可再生能源、船舶制造等產業向園區集聚;新世亞風電電氣裝備、中車主機智造等一批海洋能源裝備制造及產業配套項目加快建設;冷能綜合利用產業鏈條初步形成,換冷站、凍干果蔬、冷水養殖等項目開工建設……眼下,隨著園區內企業接二連三落戶、項目緊鑼密鼓推進,海洋產業強大的“虹吸效應”在這里加速釋放。
暢通道 基礎設施建設再提速
晴天碧海,微風帶來陣陣咸鮮氣息。伴隨著聲聲鳴笛,一艘艘滿載貨物的巨輪從港口駛向浩渺無垠的深海。
鹽城港響水港區至東非的散貨國際航線和“鹽港穿巴”集裝箱班輪航線正式開通,進一步提升鹽城市對外開放水平,至此,鹽城累計開通國內國際航線達52條,中轉貨物可抵達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
鹽城港“上港長三角蘇北20萬標箱ICT空箱分中心”正式投入運營,這一空箱中心是上海港、鹽城港共同打造的服務蘇北地區空箱調運的基地,擁有20萬標箱的年空箱周轉能力,標志著上海港與鹽城港新一輪全面合作的正式開啟……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如今,鹽城港“一港四區”全部建成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擁有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26個,2023年貨物吞吐量躋身全國沿海港口20強。今年1至6月份完成貨物吞吐量0.78億噸、集裝箱37.3萬標箱,分別增長12.7%、19.8%;外貿吞吐量完成1185萬噸,增長12.5%。
此外,鹽城市全力打通內河航道的堵點、痛點,形成通江達海、連通京杭運河、輻射淮河流域的航道體系。積極策應“水運江蘇”建設,加快構建公鐵水、江海河等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加快通港達園水運專支線建設,加快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設,打通鹽城海運口岸向淮河沿線城市聯通的貨運通道,實現口岸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打造長三角河海聯動示范區。
一項項行動計劃、創新舉措相繼出臺,一個個科研院所、創新中心爭相落戶,一處處重大產業、重點項目加快建設……放眼浩瀚黃海之濱,鹽城正鼓滿風帆、奮楫逐浪,爭當向海圖強的“弄潮兒”,向更廣闊的深藍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