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舞劇電影《只此青綠》、越劇電影《新龍門客棧》等作品近期相繼亮相,“戲改電影”憑其上映數量和呈現質量走入大眾視野。在這股改編熱潮中,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戲曲電影尤為引人注目。
戲曲電影的樣態多種多樣,有的將錄像變成電影,保持了舞臺演出的基本樣貌,更講究紀實性;有的則是戲曲故事片,采用實景拍攝,更注重電影語言;還有一些作品,如幾年前火爆一時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注重視效表現,呈現獨特的藝術風格。江蘇戲曲與電影如何更好融合?戲曲電影如何在舞臺與銀幕、老戲迷和年輕人之間架起橋梁?戲曲電影的發展還面臨哪些挑戰?記者進行了采訪。
戲曲與電影,兩種藝術的“互文”之路
昆劇《顧炎武》是由江蘇省演藝集團和昆山當代昆劇院聯合出品的原創劇目,展現了明末清初時期的大儒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自2018年首演以來深受觀眾喜愛。今年12月,昆劇電影《顧炎武》即將開機。首次“觸電”的昆曲表演藝術家柯軍表示:“以往每次演出都能感受到觀眾的熱情和支持,這讓我更有動力投入電影的拍攝中。”
將戲曲搬上大銀幕并不簡單,比如顧炎武騎馬的戲,戲院的舞臺上并沒有真的馬,但同樣的處理方式到電影里就顯得格格不入。“我們的戲曲表演善于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現多重事件,而電影則通過特寫、中景、全景以及閃回等多種景別和手法,將單一事件分解成多個視角展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敘述手法與現實構建方式。”柯軍進一步解釋,“為了保持昆曲表演的獨特魅力,同時利用電影技術增加其視覺表現力,我們必須創新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昆劇電影《顧炎武》還將虛擬技術應用到拍攝中,標志著戲曲電影制作技術邁上了新臺階。“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讓古老的戲曲煥發出新的光彩。”柯軍說。
近年來,江蘇在戲曲電影領域不斷探索。早在9年前,宜興市徐舍鎮的一處舊廠房經過改造,成為占地超1萬平方米的專業影視基地——江南影視基地。這里依照戲曲獨特的美學標準和現代攝影棚的要求進行建設,省演藝集團全資子公司曦江南影業在此高質量完成多部戲曲電影的拍攝工作,包括4K錫劇電影《珍珠塔》《紫砂夢》《大風歌》、昆劇電影《牡丹亭》《瞿秋白》、京劇電影《太真外傳》、瓊劇電影《喜團圓》、揚劇電影《衣冠風流》、歌劇電影《運之河》《鑒真東渡》、音樂劇電影《天·夢》,以及淮海戲電影《皮秀英四告》等。其中,《珍珠塔》與《衣冠風流》榮獲世界民族電影節“最佳音樂電影獎”,錫劇電影《珍珠塔》《紫砂夢》今年又榮獲第三屆香港紫荊花國際電影節多個大獎。這些作品的打造,不僅加速了本地院團、劇種的藝術轉換,也吸引了許多外地戲曲團體慕名尋求合作。
舞臺與銀幕,兩類表演的“破壁”之道
傳統戲曲舞臺大多只有“一桌二椅”,環境、時空、情感都靠演員程式化的表演呈現,而電影需要具象、寫實的取景、道具。因此,戲曲電影不是簡單地將戲曲內容轉移到大銀幕上,其制作還需探索新的融合路徑。
兩種表演模式,如何“破壁”?京劇電影《太真外傳》的導演劉學忠認為,戲曲和電影不僅藝術本體的特色不同,觀眾觀看的體驗也不相同。比如在戲曲表演中,觀眾和演員在一個時空呼吸,觀演關系是平行的;而銀幕本身沒有溫度,電影要借助光影等視聽語言為觀眾營造氛圍感。此外,兩者講述故事的重點也不一樣,戲曲表演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電影花時間展現的,在戲曲表演中可能一閃而過。而在表演狀態上,演員在舞臺上需要完全“夸張起來”,鏡頭前則完全不同。為此,《太真外傳》的主創主演探索嘗試“鏡頭前的程式化”,讓作品既保留傳統戲曲的程式,又控制虛實之間的尺度。
錫劇電影《紫砂夢》在“唱”和“演”的關系上進行了創新。107分鐘的電影,從頭到尾只有四個唱段,錫劇表演藝術家周東亮、董云華亮嗓的時長加起來還不到20分鐘,大大顛覆了戲曲電影的傳統模式。電影在傳統的二胡等樂器伴奏的基礎上加入影視劇音樂中流行的交響樂,聽感更為豐富和立體,也更符合當下的審美。“錫劇的唱段用于抒情,而電影需要敘事。為了快速推進故事情節,只能作出取舍。”導演俞克平表示,錫劇電影《紫砂夢》不僅精簡了唱段,還對劇情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著重講述男主角連城的成長故事。
追溯歷史,中國戲曲和電影一直相伴相生。1905年,中國誕生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就是一部戲曲電影。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是戲曲電影。在江蘇省電影家協會理論與評論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張永祎看來,早期的戲曲電影,如京劇電影《定軍山》、越劇電影《紅樓夢》、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等,更像是“戲曲紀錄片”;現在的戲曲電影融入了更多電影手段,尤其在敘事方式、人物表達、情節沖突等方面的手法更加豐富。張永祎認為,從戲曲到戲曲電影,是戲曲藝術從小眾走向大眾、從小劇場走向大世界的體現,“戲曲要傳承,必須走向市場,與觀眾共鳴、與時代同頻”。
事業與商業,兩個屬性的“立身”之困
戲曲電影重回大眾視野,這既與當前活躍的舞臺演出市場緊密相關,也得益于不同藝術領域間跨界合作帶來的創新機遇。究其根本,這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的表現。當前,盡管傳統文化和戲曲電影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其要想實現長足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近日,蘇劇電影《國鼎魂》榮獲2024年第二十屆中美電影節年度最佳戲曲電影獎。主演王芳表示,希望這部影片能讓更多觀眾了解蘇劇,了解蘇州潘氏一族為國護寶的故事。她解釋,蘇劇傳承斷層多年,很多觀眾對其并不熟悉,從2017年到現在,蘇劇《國鼎魂》只有近200場公演,觀眾覆蓋面仍比較少。她希望電影在全國放映后能讓更多人進入劇場,觀賞原汁原味的蘇劇表演。
“當下戲劇電影的市場規模遠不及商業大片,在排片上也容易陷入劣勢。雖然各級政府都有相關資金扶持,但制作戲曲電影在經濟回報上并不占優勢。”王芳說,盡管如此,拍攝戲曲電影是保護傳承戲曲的一種方式,不能簡單地用經濟價值衡量。“盡管戲曲電影的商業化道路充滿挑戰,但隨著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益增長,市場前景正變得越來越光明。”曦江南影業負責人表示,不僅國內的網絡平臺對戲曲電影表現出濃厚興趣,海外的代理商也在積極洽談合作,這顯示出戲曲電影在全球的發展潛力。
為了拍出更多高質量的戲曲電影,江蘇不斷創新機制,激活內容生產的“一池春水”。江蘇省電影局的扶持獎勵政策覆蓋電影從立項到拍攝、制作再到上映的全流程。10月15日拉開帷幕的第五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也特設京昆戲曲電影展映單元,主辦方精心挑選了京劇電影《捉放曹》《勘玉釧》,昆劇電影《牡丹亭》《邯鄲記》,連續四個周末放映,受到觀眾歡迎。
“傳統戲橫亙在歷史長河中,雖永恒不變,但在一代代傳承中總會留下時代的烙印。今天拍攝戲曲電影的價值,就在于記錄這部戲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獨特影像風貌。”談及當今的觀眾為什么需要戲曲電影,劉學忠這樣回答。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潔 周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