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文化產業,愈發成為經濟結構升級的“加速器”。
踏“春”出發,各地加力布局文化產業,為經濟發展點燃新引擎。3月7日的無錫惠山古鎮,春光旖旎,游人如織,江蘇省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服務對接會在這里舉行,為“江蘇文化產業發展服務力提升行動”奏響序章。對接會現場,從智慧騎行到VR滑雪,再到與AI下棋機器人博弈……一系列聚焦文化產業的新科技新潮流亮相,文化產業新企業“花式整活”,為江蘇大地增添“春色”幾許。
“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苯衲暾ぷ鲌蟾鎸ξ幕a業發展作出部署。數據表明,地方經濟發展的“拼圖”中,文化產業占據的分量越來越重。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1510億元,比上年增長6%。
乘勢而上持續發展文化產業,是各地夯實經濟基礎,點燃經濟內動力的重要一環。各地正紛紛“加碼”文化產業投資,厚植“軟實力”,提升競爭力。以江蘇為例,今年上半年,全省新開工文化產業項目224個,計劃總投資約783.3億元,其中新業態特征明顯的項目65個、億元以上項目143個。文化產業向“新”而進,不僅是經濟大省的重要落子,也是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去年,我國文化新業態行業對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65.7%。推動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智能設備等“深融”,有助于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不論是電影科技的進步,還是文旅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都反映出“文化+科技”的強勁吸引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國人對文化業態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如今,放眼中國消費市場,文化消費具有“破圈”效應。因為一部劇火了一座城,因為特色美食“出圈”一個地方,因為文化創意賣“爆”一款冰箱貼,這種“文化IP—衍生消費—產業集群”的鏈條,正在構建“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提振消費的方式有很多,文化無疑是一把“金鑰匙”。比如,各地可通過發展精神文化產業帶動消費增長,鼓勵企業深耕國潮消費、銀發經濟、寵物經濟等細分市場,讓群體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得以滿足。
在全球價值鏈重構的背景下,文化產業成為“走出去”“交朋友”的關鍵。《黑神話:悟空》、《哪吒2》上演精彩“出海記”,激活文化產業新藍海;中國網文同樣 “圈粉”世界,海外用戶超1.5億人,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站在文化產業的“風口”上,奮起追“風”者贏。
在江蘇,文化產業異軍突起。截至去年底,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12138家,占全國的15.6%,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值得關注的是,江蘇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超5%,創歷史新高。文化產業向“新”求“質”,已成為經濟增長的“硬支撐”。江蘇鍛造更強的服務力,奏響文化產業發展“春之序曲”,“領跑者”的奔跑將更加有力。(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