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回暖,消費者的餐桌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春鮮”食材,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嘗鮮需求,近日,連云港市贛榆區墩尚鎮各養殖塘邊,一筐筐的水鮮正從塘里打撈出來,養殖戶們忙著分揀、裝箱,及時外運,盡早端上消費者的餐桌,讓他們品嘗春天的這一口鮮。
春捕現場
春捕現場
在該地的春捕現場,養殖塘被抽干水后,各種魚類紛紛聚攏而來,漁民們正忙著將鯉魚、梭魚、鯽魚、花鰱、草魚等分揀吊運,此時上市的鮮活魚貨口感最佳,鮮魚一上岸,就被裝車運往各地,及時送上消費者的餐桌。養殖戶們緊扣市場需求進行捕撈供應,此次捕撈全鎮3萬多畝魚塘預計收獲5000多萬斤鮮魚,其中鯉魚產量每畝達到1500斤。
“今天起捕的這個漁塘有85畝,出了14-15萬斤魚,效益還可以。”墩尚鎮東關村養殖戶張向陽告訴記者。
春捕現場
春捕現場
據悉,該鎮依托獨特的水資源和生態優勢,不僅大力發展水產養殖還積極推進“漁光互補”項目,實現了“水下養魚、水上發電”的發展格局,同時采取“黨組織+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
墩尚鎮水產專家劉成奎表示,在魚塘內增加智能化養殖設備,通過水質監測、復合增氧、自動投食等技術來提高魚塘的綜合養殖率,將零星的養殖魚塘改造成集中、智能化養殖的精養魚塘。同時調整養殖品種,增養梭魚、南美白對蝦等附加值更高的水產品以提升魚塘利潤。
“魚塘安裝光伏板后,我們的承包費得到了一定的減免,降低了養殖成本,對我們養殖戶是件大好事。”墩尚鎮養殖戶張永明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漁光互補”項目充分利用了當地豐富的水資源和光照資源,不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落實了碳減排政策,還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綠色、生態發展提供了一條全新路徑,實現了“漁、電、環?!比S收,為鄉村振興發展增添了新力量。
通訊員 司偉 樊艷飛 龍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