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道稱“南京的紅綠燈也偷偷進化成學霸了”。原來,在南京江北新區多個路口,有款“互聯網+”智能信號燈系統,可以實時“看清”哪條路車多、哪條路車少,自動調整紅綠燈時間,以減少車輛“空等空放”。
很多市民常碰到這類場景:有時前方明明無車通過,但紅燈在前,不得不等;有時綠燈亮燈過短,高峰時期通過路口甚至要等好幾輪。AI賦能紅綠燈,有利于靈活調整車流,避免“綠燈空等,紅燈壓車”,提高通行效率、減少等待時間。據測算,智慧系統投入使用后,路口停車延誤平均降低9.4%,交通出行更安全、高效。
今天,隨著我國車輛保有量急劇增加,城市擁堵問題尤為嚴峻。目前,圍繞暢通市區道路,包括南京在內的不少城市,以新建擴建道路、發展公共交通、進行車輛限行等舉措,取得一定成果。在此之上,南京跟紅綠燈搶時間,向信號燈要余量,用AI賦能交通管理,已成為開掘城市交通潛力行之有效的重要思路。
其實,這套自適應信號控制系統早在前幾年就投入使用了,甚至不少人用之不覺。前段時間,南京因“紅綠燈特別大”而爆火,南京紅綠燈不僅屏幕大,且有閃爍提醒功能,讓人很遠就能看到,方便提前控制車速。此外,南京也是率先實施信號燈“紅轉綠”時主動閃爍提醒的城市。圍繞一個紅綠燈,南京做出了細節、彰顯了溫度。這些“友好”設計,讓人倍感暖心。
紅綠燈尺寸大一點、信號燈會“眨眼”,這些看上去并不復雜;讓信號燈根據車流大小,自動調整紅綠燈時間,在今天看,也已不存在技術難度。這些紅綠燈里的“治理溫度”,彰顯了南京大城善治的決心。作為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其中一環,細節滿滿的紅綠燈,映射出南京城市治理的深層邏輯。
當前,我們已步入城市化治理新階段,將精細治理的理念滲透到城市的每一處“褶皺”,是城市治理現代化和“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應有之義。以交通為例,割裂天際線的架空線纜是不是已經入地?道路兩側是不是有規劃得當的綠化?斷頭路是不是能夠得以打通?公交地鐵冷氣是否適宜?這些或關乎安全、效率,或關乎環境、美觀,但都考驗城市治理精細度,關乎群眾城市生活的“體感”。
“既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苯裉欤覀円辉購娬{城市治理精細化,這不僅是因為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設已接近尾聲,更是因為細微之處有群眾感受、感知。某種程度上,比之高樓大廈、磅礴景觀,群眾的生活體驗更來自是不是要空等紅燈這樣的“小事小節”,來自犄角旮旯的微觀印象。
多些細微之處的“治理溫度”,多些“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巧思,這有賴于科技手段的“加持”,更離不開治理理念的蝶變,和有關部門的精細化追求。有不厭其微的精神和格局,精細化治理才能深入城市腠理,以治理效益惠及群眾生活。(韓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