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假期,各地鄉村游延續了火爆的勢頭,不少游客愿意把假期交給一些“小地方”,來一場說走就走的休閑游。在線旅游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國慶假期鄉村游訂單同比增長超60%。面向未來,想留下鄉村旅游的“熱度”,就要在“土”字上謀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產”字上下功夫,促進農旅深度融合,用心用情用力書寫“顏值美、體驗優、產業旺”的“富民詩篇”。
“鄉村文化”與“特色挖掘”相整合,繪就鄉村“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的靚麗顏值。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的發展優勢和寶貴財富,也是實現鄉村生態價值轉換的堅實基底。寧夏靈武市通過規劃建設臨河鎮上橋村生態康養示范村、東塔鎮果園村無動力拓展親子樂園、梧桐樹鄉楊洪橋村“梧桐鄉野”自然休閑度假區等項目,將“生態顏值”成功轉化為“美麗產值”;迪慶藏族自治州創新開展“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五個大家”系列活動,在廣大鄉村組織游客、當地群眾唱民歌、跳舞蹈、講故事、賞美景、嘗美食,通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特色文化產業鏈……各地充分挖掘當地民間特色,盤活文旅資源,探索鄉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業態,讓游客在“一步一美景,景景相呼應”的田園風光中體驗“歲月靜好”,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群眾需求”與“守正創新”相耦合,打造景區“品質提升、賓至如歸”的旅游體驗。數字技術作為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能夠帶動農村產業升級,促進鄉村旅游全面發展。通過發揮數字技術的獨特優勢,精準把握鄉村旅游市場的供需走向、市場需求和群眾滿意度,助力打造場景更加多元、審美更加多樣、體驗更加豐富的農旅融合新業態。四川遂寧市海龍村依托沼氣文化,與巨有科技合作打造了“海龍凱歌智慧景區”,推動農文旅產業的數智化;湖州德清五四村依靠“數字鄉村一張圖”,高效率覆蓋村民自治、生產農業、發展旅游等要素環節,實現了村民青山伴秀水、農村變景區的美好愿望。因此,各地要瞄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大力發展鄉村文旅數字融媒體,積極運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構建一站式智慧文旅綜合服務平臺,打造一批集休閑、娛樂、觀光等為一體的數字文旅品牌,實現鄉村文旅“破圈”傳播,持續提升鄉村文旅產業的“魅力值”和“附加值”。
“集群發展”與“增收促收”相融合,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之路。農文旅融合作為一種現代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是農業、農村、多元主體與文旅的融合,也是城鄉要素互動的橋梁和紐帶,實現了“鄉村產業+城鄉空間+多元主體”的深度融合,成為促消費、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通過采摘體驗、生態旅游等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帶動村民就業增收;要立足本地實際,深入挖掘人文歷史、田園風光、土壤氣候等“財富”,充分合理利用獨有的自然資源,打響本地旅游特色品牌;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聚焦食宿、交通、網絡等方面,加快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提質升級,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隨著多元且豐富的新業態不斷涌入鄉村,游客們更愿意長時間停留,深入體驗當地的文化與生活。只有讓鄉村旅游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朝陽產業,才能讓鄉村有“看頭”,更有“賺頭”,讓農民從鄉村游發展中持續受益。(陸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