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明孝陵申遺成功20周年。南京還有兩個申遺項目“在路上”——南京是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的牽頭城市,“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保護和申遺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擁有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67處942點,公布一般不可移動文物1596處1599點,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2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3個。對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的深沉熱愛,已浸入城市管理者、文化守護者和市民心中,形成守護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明的強大合力。
考古前置
“先考古、后用地”實現保護與建設雙贏
棲霞山腳下,一座明城墻磚官窯考古遺址公園呼之欲出。2016年,棲霞區官窯山發現大型明代磚窯遺址,成為當年南京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這處遺址是通過考古前置發現,考古發掘結束后,如何保護?根據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示的《南京明城墻磚官窯考古遺址公園規劃設計》,這里將建明城墻磚官窯考古遺址公園,未來市民可以逛南京城墻磚窯博物館、官窯村文創小鎮。
近年來,南京在全國率先實施“先考古、后用地”的考古前置模式,文物保護和城市發展同頻共振,一批文物遺跡得以充分保護??脊徘爸?,把文物保護工作由“被動跟進”變為“提前主動”、由“不可知”變為“早規劃”。在城市快速發展中,南京市通過考古前置統籌處理地下文物保護與古都型城市建設發展的關系,探索出了“思想統一、立法先行、部門聯動、優化流程、嚴格管理、加強保護”的基建考古“南京實踐”,實現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雙贏”。
2016年7月,為配合棲霞區棲霞街道官窯村一個項目的開發建設工作,南京市文物部門對項目用地進行了全面勘探,先后發現了近百座窯址,其中大多數為明代磚窯,一座沉睡了650年的官辦窯廠因此重見天日。
“2016年至2019年,為配合基本建設,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官窯山及其附近地區考古發現一處大型明代官窯遺址,包括100多座窯址,還有大量的古代墓葬和燒坑。鑒于考古成果的重要性,南京市要求基本建設避讓,并規劃建設約60萬平方米的明代窯址考古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公園,以加強對該遺址的保護、利用和展示?!睋嚓P負責人介紹,2019年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南京官窯山磚窯考古遺址公園規劃設計》進行公示,征詢公眾意見。規劃中的南京官窯山磚窯考古遺址公園位于峨嵋山區域,面積為59.8公頃,遺址公園內將建南京城墻磚窯博物館、官窯村文創小鎮等。
據了解,對所有需要保護的重要文物遺存,南京市文物部門組織文保專家充分評估,積極協調規劃、建設部門,按照“規劃避讓、規劃融合、遷移保護”3種模式分類實施。明代官窯山遺址采用的是“規劃避讓”模式,由于用地條件限制,不能采取改變規劃實現文物保護要求的,實施“規劃融合”模式,采用建設與保護相結合的辦法,實現因地制宜的原址保護。近5年,有石榴新村城市更新、六合區復興中學地塊、鼓樓區天妃宮小學地塊等7處重要地下文物遺存以與建設規劃相結合的手段,得到了有效保護。
隨著原始地面貌的不斷變化,在有些地下文物遺存難以進行原址保護的情況下,根據文物安全需要采取了“遷移保護”措施。經過“遷移保護”,有的文物放置博物館進行展示利用,真正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有的進行集中放置,更有利于今后的保護與管養。近5年,有12處考古發現的文物遺存進行“遷移保護”,實現了文物遺存的妥善保護,保證了重大建設項目順利推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修繕保護
最大限度保證文化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
6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學家鐘訓正在南京逝世,享年94歲。他的去世,再次讓人想起他為南京作出的貢獻。當年,南京長江大橋當初橋頭堡的設計選用的正是鐘訓正的設計方案。
2016年10月,作為南京市不可移動文物,集榮耀與傷病于一身的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正式進入封閉維修改造階段,歷時20多個月后,于2018年12月恢復通車。在此期間,南京長江大橋文物保護設計項目負責人、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生導師淳慶教授,在鐘訓正院士位于四牌樓附近的家中對其進行了一次訪談。兩代東大人都與南京長江大橋有深厚淵源,并成就了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維修文物保護項目成功入選第五屆“全國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這是中國文物保護工程領域的最高獎項。
通過那次訪談,大橋的保護與利用、繼承與創新,成為淳慶在大橋文物修繕中必須平衡的一項使命,其中,橋頭堡的水刷石、大橋上的欄桿和浮雕等,都經歷了一次次實驗室級別的考驗。淳慶告訴記者,因為對近現代特大型橋梁的文物保護設計尚屬首次,可參考的資料和可借鑒的經驗很少,同時要考慮到整個維修面臨“涉鐵”部分,這意味著只能等下面的鐵路空著時才能對“涉鐵”公路橋進行維修。通過現場勘察、查找原始圖紙、老照片的比對、歷史文獻的研讀,以及對參與設計師的訪談,基本摸清了南京長江大橋的歷史,包括大橋的歷次維修記錄。最終,他們拿出了長達幾百頁的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文物保護設計方案。
“尊重歷史,做科學合理的保護。要最大限度地保證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即保存文物的形制、結構、材料和工藝,同時對其組成部分不做增刪。”在淳慶看來,不可移動文物維修強調使用材料的兼容性、可逆性和協調性,要認識到科學發展的時代局限性,給未來文物的保護修復留下可操作空間。所以修繕一方面要在傳統工藝方面做一些傳承,另一方面也要進行創新。比如全橋工地釘孔達1552000個,其中除鐵路縱梁部分共用58000個高強度螺栓聯結外,其余1494000個釘孔全部用鉚釘聯結。而這種鉚釘的制作和安裝工藝都失傳已久,但在那次修繕中還是得到了恢復,其中6000多顆進行了更換,并依然采用當初的熱鉚工藝。
在南京,對文化遺產進行修繕保護是常態。南京鼓樓位于南京城中心鐘山西延的余脈高崗之上,自古便是南京城的標志性建筑?,F存鼓樓由明代城臺與上方清代碑樓組成。城臺面寬43.8米,進深22.5米,連同碑樓總高達到22米,1957年定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南京地鐵四號線下穿鼓樓施工結束后,開展了新中國成立后鼓樓最完整全面的一次保護修繕工作。2019年,修繕后的鼓樓榮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此同時,南京市還強化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文物集中片區保護展示,對文物資源及周邊環境風貌進行保護管控。10年來,市級以上文保單位新增56%,全面完成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的劃定和公布工作。
高科技護航
文化遺產保護更智慧更高效
67.07米,是南京城墻的最高點,位于太平門至富貴山段;11.97米,是南京城墻的最低點,位于盧龍勝境至定淮門段;19.23米,是南京城墻的最寬處,位于集慶門至東水關段;0.97米,是南京城墻的最窄處,位于盧龍勝境至定淮門段……這些數據都是首次確定并對外公布,來自南京城墻“一張圖”。
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建成的“南京城墻‘一張圖’文化遺產數字檔案系統”,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利用三維掃描完成南京城墻的三維數據采集,獲取、保存南京城墻最早的文物信息數據,建立了最早的南京城墻文化遺產數字檔案。同時,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按照“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設步驟,將南京城墻歷史、地理、修繕等全維度數據整合在“一張圖”上,建成南京城墻“一張圖”文物資源管理平臺,為南京城墻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展示與利用提供精準數據支持,助力中國明清城墻申遺。
除了牽頭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南京市也高度重視“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保護和申遺工作。南京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官方貿易的重要中心城市,其豐富的海絲遺產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價值。目前,南京與廣州、寧波等34個城市組建“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合力推進申遺工作。南京擁有石頭城遺址、明故宮遺址、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天妃宮、靜海寺、大報恩寺遺址、鄭和墓、洪保墓、凈覺寺等大量與海絲密切相關的歷史遺存。2016年,國家文物局明確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鄭和墓、洪保墓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在2019年召開的第三屆海絲聯合申遺城市聯盟聯席會議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將南京明故宮遺址列入海絲申遺潛力點。
在高科技、大數據的賦能下,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更加智慧、高效。
南京各海絲遺產點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要求,持續開展遺產監測數據采集和錄入工作,截至2022年底,通過監測云平臺完成遺產點基礎數據庫3大類22項203件信息錄入、43418項監測信息采集工作;完成遺產點實體檔案116卷、1582件的整理、錄入及上架工作。市海絲遺產研究中心編制南京海絲遺產監測年報的做法更是被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在海絲聯合申遺城市聯盟中重點推廣。
對已經申遺成功的明孝陵,保護也一刻不能松懈。為提升明孝陵文物預防性保護水平,2014年,《南京明孝陵監測預警系統》項目正式啟動,成為明清皇家陵寢系列遺產中第一個建設遺產監測體系單位。2020年6月,項目試運行。該體系能夠24小時對明孝陵進行動態數據監測,通過測算游客量、監控地面沉降等方式,借助激光探測儀、聲波探測儀、視頻監控、紅外線監控等先進的高科技手段,更好地對其管理。并且還能實時預警,一旦發現游客人數過多,或者地面沉降異常等,系統就會自動報警,管理部門能夠第一時間掌握情況,采取措施,實現治“小病”、防“大病”的功效。
古都南京,擁有著歷史給予的眾多寶貴饋贈。對文化遺產細致入微的保護,豐富了南京的歷史內涵,活化了南京的歷史場景,讓城市文脈得以延續、讓城市文化基因得以傳承。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邢虹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