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丹頂鶴翩翩起舞;這里,有野放麋鹿激情奔跑;這里,有四季花開爭奇斗艷;這里,有廣袤濕地氣象萬千……
這里是江蘇鹽城亭湖,一個向海生長的地方,一個向“綠”而行的城市。
連日來,一組照片頻頻“刷屏”:在位于亭湖區黃尖鎮的鹽城林場一片樹林中,每天都有數百只成體和亞成體白鷺、夜鷺等鳥類在此聚集,嬉戲覓食。“中國慢生活休閑體驗區”——鹽城林場,是離市區最近的“天然氧吧”、生物多樣性發展的“聚寶盆”。森林覆蓋率超88%,林木蓄積量超10萬立方米,棲息鳥類263種,其中國家一級珍禽12種,獸類30多種。
作為鹽城市中心城區,地處黃海之濱的亭湖,像保護“眼睛”一樣,守護黃海灘涂及周邊濕地。通過退耕還林、退漁還濕、新水源引進等扎實舉措,全方位、立體化為濕地生物多樣性發展提供環境保障。
近年來,亭湖區堅定不移錨定“首位、首席、首選”目標,堅持綠色產業化與產業綠色化齊頭并進,不斷做精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生態,全方位探索“含金量”更高、“含綠量”更足的發展路徑,做美生態、經濟“雙面繡”,爭當綠色轉型示范、爭做低碳發展先鋒,在鹽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中爭當示范區。
做強綠色產業,厚植跨越發展硬實力
沖壓-CNC-打磨-噴砂-陽極氧化-高光-鐳雕-注塑-涂裝-組裝……9月18日,位于鹽城環保科技城的卡其星3C精密結構零部件精密制造項目閉合全鏈條生產線上一片繁忙,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全力滿足華為、華碩、聯想、東芝、華勤、巴克醫療等行業巨頭的訂單需求。
該項目計劃總投資30億元,投資方江蘇久茂精密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三星的全球一級供應商,專注于3C金屬外殼件的制造工藝,擁有百余項專利技術。一期全部投產后,預計可年產3C產品結構件1500萬件,實現銷售20億元。
在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的新征程上,亭湖區堅持把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能源、新型交通等綠色主導產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時轉型升級建材等傳統產業、精心布局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在鑄鏈、補鏈、穩鏈、擴鏈、強鏈上不遺余力,推動形成“4+1+1”綠色產業發展格局,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新興綠色增長極。
電子信息產業以青洋智能裝備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為載體,突出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等重點領域,密集赴廣州、深圳、蘇州等地開展專題招商推介活動,全面延鏈補鏈強鏈,致力打造華東地區精密結構件的智造“產業航母”。預計今年電子信息產業可實現銷售270億元,同比增長12%以上。
在亭湖,節能環保產業堪稱一張名聞遐邇的“綠色金字招牌”。作為亭湖區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主陣地”,鹽城環保科技城發揮產業基礎、人才集聚、載體平臺等方面優勢,持續提升綠色發展質效,推動污染治理向節能降碳升級、裝備制造向數字智造升級、環保產業向綠色產業升級、單一服務向綜合服務升級,先后獲得“國家環保產業集聚區”“國家環保裝備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18項國家級品牌榮譽,2022年獲批建設蘇中蘇北地區唯一“全國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當前,鹽城環保科技城正全面提速“二次創業”,重點打造鹽城“雙碳”大廈,創建零碳園區,爭創省級綠色金融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級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區試點,全面創塑集約高效循環的綠色低碳示范,致力成為鹽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戰略高地,乘勢而上打造“千億環科城”。
新能源產業以光伏發電、儲能電池為重點,全力推動天合光能、萬幫儲能兩個百億級龍頭項目快速形成強勁支撐,帶動景創鋰鈉動力儲能、華創國控PACK電池等項目跟進集聚,迅速拉長產業鏈條,為“光伏+儲能”綜合能源示范提供更多應用場景,全力打造儲能產業新標桿;新型交通產業持續主攻SRT、中速磁懸浮兩大方向,提高江蘇中車本地化配套水平,加緊開拓市場,加快建設一清智能自動駕駛等項目,打造長三角新型軌道交通生產基地。
綠色主導產業的勃興,離不開“綠色項目”的支撐。為此,亭湖區利用長三角一體化、江蘇沿海開發等多重戰略疊加的區域優勢,滾動開展百日招商活動,瞄準“高大上+鏈群配”方向,組建滬蘇、廣深、京津等4個重點區域招商大本營,建立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能源等11個綠色產業鏈招商專班,成立38個招商小組,40歲以下年輕干部全部參與招商,成立區招商公司,出臺社會化招商激勵辦法。堅持“面上開花”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將投資50億元以上“鏈主”項目、頭部企業的招引列入全區年度重點事項“揭榜掛帥”攻堅行動,不斷激發重大綠色產業項目招引的內生動力。三個月內接連落戶天合光能、隆向光伏2個百億級項目。
截至目前,亭湖區今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96個,以綠色為“主色調”的主導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6.8%。
親清營商環境是產業做大做強的支撐底座,亭湖區以服務“高質量”賦予發展“高能量”。在全省率先出臺企業“1+N”證照注銷聯辦一件事制度。成立亭湖企業家協會,開設企業家動力學院,組建亭湖籍商會,全市首推亭湖鄉賢服務卡。對列入省、市的重大項目實行全流程幫辦、全周期跟蹤、全要素保障,組建“征地、掛地、拿地即開工”工作專班,建立“雙周評審、月度紅黃旗、雙月觀摩”機制,天合光能項目用地從組卷報批到取得批文僅11天,萬幫儲能等16個項目“拿地即開工”。
做優生態環境,打造減污降碳新樣板
日前,在坐落于鹽城環保科技城的江蘇施倍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公司創始人、公司首席科學家、南京大學生態學教授欽佩,正在指導科研人員進行互花米草治理與資源化利用新課題研究。
互花米草是我國沿海成災嚴重的入侵生物。亭湖區充分考慮世界遺產地、保護區、重要濕地等生態敏感管控要求,著力探索互花米草治理與變廢為寶并重的新路徑,在治理中提取其“綠色價值”,激發“綠色生活”新能量。“我的團隊在研究中發現,互花米草積累了豐富的黃酮、皂苷、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質,富含鋅、硒等 14 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和礦物質,這些正是提高人體免疫力最為關鍵的物質。”欽佩教授介紹,施倍泰生物科技開發的互花米草礦物質飲料、米草輕風固體飲料、凌爽啤酒等產品投放市場后供不應求。
“互花米草科學治理是全球濱海論壇會議10個專題研討會中,唯一從產業端申報舉辦的研討會。”據亭湖區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互花米草資源化利用等多項突破性技術實現產業化,堅定了該區打造“智匯”轉化平臺,推動綠色生態科技成果加速落地、科創水平實現飛躍,爭當減污降碳發展先鋒的信心和決心。
亭湖區東有海濱濕地,西有湖蕩濕地,黃海的大氣磅礴與里下河水鄉的鐘靈毓秀交相輝映,賦予了亭湖“與美共棲息”的獨特氣質。為守護好“綠水青山”,亭湖區在筑牢“天藍水清地凈”的綠色生態肌底上下功夫,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引領,持之以恒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突出臭氧與PM2.5協同治理、氮氧化物與VOCs協同減排,靶向整治城市揚塵、油煙廢氣,確保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5%;全力推進污水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確保國省考斷面水質穩定達III類;強化固、危廢執法監管,嚴格農用地、建設用地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全力打造“無廢城市”;啟動鹽堿地造林試點,致力建設新洋港濕地保護小區,確保自然濕地保護率達80%。
“我們還積極倡導綠色出行、綠色居住、綠色消費,推動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兩網融合’,精心建設35個垃圾分類省級達標小區,確保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42%,基本形成‘1小時綠色交通圈’。”亭湖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時光深處,海濱鹽堿地曾是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貧瘠土地”,鹽分高、養分低、危害大。為了做優生態環境、提升減污降碳水平,亭湖區從轄區東部8000多畝鹽堿地起步,開始了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探索之路。多年來,通過“旱改”“水改”、種植耐鹽經濟作物等途徑,這些鹽堿地的平均鹽度降到2‰以下,基本脫鹽。目前,在這片良田沃土上,種植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麥,平均畝產分別達1400斤和1100斤。
做實科創平臺,構筑綠色低碳強支撐
李愛民、李俊華、楊敏等進入今年兩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南大研究院王建成博士入選2023年度省卓越博士后計劃,成為全市開展博士后工作以來引進的首個全職博士后、全市首個省卓越博士后資助對象;水與環境技術研發中心“造紙工業廢水中新污染物識別與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項目獲批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近期,鹽城環保科技城科創領域好戲連臺、捷報頻傳。
這是鹽城環保科技城通過建強科創平臺,構建綠色低碳大格局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鹽城環保科技城秉持“產才融合、創新發展”工作思路,扎實開展“才聚鹽城環保科技城、智匯高新區”行動,持續優機制、建載體、強保障,以產聚才增強智力支撐,以才興產打造發展高地,推動各類創新載體平臺提檔升級,不斷提升科創人才吸引力、吸附力和創造力,形成了產才交融兩旺的良好發展生態。
為鍛造“硬核”研發平臺,鹽城環保科技城組織精干力量,“拉網式”開展研發平臺運營現狀摸底排查,明確落實科創平臺發展“資金池”、組建綜合服務輸出“聯合體”等助力平臺加快發展的10項重點工作任務。同時組織清華研發中心、水與環境研發中心等單位申報市自然科學軟課題項目,鹽城環保科技城固廢中心申報國家科技部2023年度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項目。“上半年,在各類高端科創人才的引領下,鹽城環保科技城16家實體化運作研發機構及其孵化企業實現銷售6億元。”鹽城環保科技城相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6月,由位于鹽城環保科技城的清華大學鹽城環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導實施的20萬噸/年碳捕集與循環利用項目,在河北建滔能源有限公司投產運行,并順利產出合格二氧化碳產品氣。這是全國首個低能耗碳捕集技術示范應用工程,生產運行期間,系統向廠區備用站輸送高純度二氧化碳產品氣,使該公司二氧化碳外購量由220噸/天降低為40噸/天,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實現了產業和生態雙贏。“該項目的成功投用,將為鹽城同類企業在二氧化碳捕集與循環利用方面提供科技示范,呈現強大的市場衍生效應。”該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俊華表示。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抓創新就是抓發展。亭湖區扎實開展“科技創新提升年”活動,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建成環保產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等創新創業平臺,精準搭建技術成果和生產需求之間的橋梁,切實提升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效能。
以鹽城環保科技城為載體,亭湖區聯合清華、南大和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成立黃海碳中和產業創新中心,聚集一批行業頂尖專家,攻克流域治理、大氣污染控制、生態固碳、資源循環利用等節能環保產業領域“卡脖子”技術,并建設科技孵化平臺,圍繞廢氣、廢水、固廢治理產業,精準招引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做強節能環保產業鏈。
截至目前,鹽城環保科技城已擁有全市近一半的新型研發機構,以及智匯鹽環、8#新生·數字科技創新園、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多個創新創業載體。市級以上孵化器在孵企業265家,其中高企25家,累計畢業企業118家,新型研發機構及孵化企業銷售增幅持續領跑全市。
青年才俊作為科創人才隊伍的“生力軍”,在亭湖區擁有廣闊舞臺。自獲批創建江蘇省首批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以來,亭湖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明確提出了“用好試點機遇,勇于探索原創性、引領性改革措施,努力把青年人吸引來、留下來,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的鮮明要求,積極整合區域內資源,聚焦青年就業創業、技能提升、文化體驗等10大領域,精心打造10大主題空間,持續叫響“青春的亭湖期待青春的你”城市IP,讓青年“來亭湖創未來”“在亭湖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