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政經1號︱沃野芬芳,江蘇新年首場調研聚焦“強國根基”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2024年的起跑線上,江蘇各地正以奮斗姿態“奔跑開局”。

1月3日,“江蘇新年第一會”召開后的第一天,省委書記信長星就開始走訪調研,省農業科學院是“第一站”。信長星勉勵躬耕田野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把更多論文寫在大地上,為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增動力、添活力。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新年“第一調”便聚焦“農業科技”,體現了江蘇對抓實“三農”工作的重視,彰顯出江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篤定和決心。

研發更多“好的創新成果”

在省農業科學院,信長星首先來到國家草莓種質資源圃、草莓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區,詳細了解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利用、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創新以及產量效益等情況。 

據了解,省農業科學院是國內最早從事草莓研究的單位之一。1953年至今,省農業科學院草莓創新團隊已育成32個草莓品種,所有的品種均有配套的技術和模式,形成了高效生產新體系。其中,“寧玉”已成為全國五大主栽草莓品種中唯一一個國產草莓品種。 

一系列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草莓種植戶的田里落地生根、落地生金。據統計,江蘇每年約有30萬畝的土地用于栽培草莓,省農科院選育出的適合全國栽培的草莓新品種中,草莓種植的平均畝收入為2萬-4萬元,優質草莓品種畝收入可達7萬元。一顆“小草莓”做出“大文章”。

在智慧番茄館,信長星察看設施果蔬智能化生產與知識服務云平臺,觀摩機器人自動采摘番茄,了解平臺使用和維護成本。他說,好的創新成果,既要技術先進,又要成本適宜,才能加快推廣應用、創造更大價值。

“好的創新成果”內涵已然明晰,那具體的模樣是什么?透過田間地頭的實踐,或許可以窺見一二。

如時代楷模趙亞夫在鎮江戴莊村探索的生物多樣性農業發展模式,不僅讓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提高至4萬元,更推動戴莊農業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不斷向好。如今,戴莊的有機稻田里,昆蟲達到145種以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率團隊探索創建的水稻豐產“良法”——水稻豐產定量化栽培技術體系,讓水稻耕作更加輕簡化、機械化、精確化,在全省多地連續多年實現畝產800公斤以上紀錄。

這些寫在大地上的“論文”恰是“好的創新成果”的具體模樣。如今,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87%。

信長星在調研中表示,希望大家聚焦科技前沿、立足省情農情,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探索智慧農業新模式。

握緊“芯片”保障糧食安全

在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信長星深入了解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創新利用和稻麥、蔬菜育種情況,并圍繞優質玉米地方品種挖掘利用、粳稻品種推廣種植、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等與科研人員探討交流。2022年揭牌的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是我省重點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承擔著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協同打贏種業翻身仗的重大使命。

這個專門研究“農業芯片”的實驗室有著厚實的科研“家底”:大豆育種蓋鈞鎰院士團隊、小麥育種程順和院士團隊、水稻育種萬建民院士團隊、林木育種曹福亮院士團隊、水稻栽培張洪程院士團隊等5名院士領銜的戰略科學家梯隊和人才團隊,以及省內從事農業生物育種的3000余名創新人才。

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成立一年多來,瞄準種業重大技術攻關啟動了一批科研項目。如南京種質資源基地、南京江寧水稻資源與育種基地、南京溧水旱作基地、揚州高郵現代農業科教基地、海南江蘇南繁育種基地正按照新育種目標要求,對生物育種科技創新基地提檔升級;新成立“國際粳稻聯合研究中心”,為從事粳稻種質資源引進、創新、育種和栽培技術及品種推廣等方面的研究人員提供培訓和能力建設;成功克隆水稻秈粳亞種關鍵基因,為優質高產育種和廣親和水稻種質資源創制提供有力支撐。

優良種質是增產豐收的保證。江蘇糧食總產量連續10年超700億斤的好收成就與優良種質的貢獻有關。據省農業農村廳統計,2022年,全省秋播小麥商品良種比例達92.3%;2023年,全省水稻國標三級以上優質品種種植面積占92%。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優良種質是端穩飯碗的保障。

信長星表示,希望實驗室緊扣國家戰略、江蘇所需,開展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在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保障糧食安全上展現更大擔當作為。

攜手西部共取“致富經”

近年來,省農科院持續深化與青海、新疆等地農業科技合作,成效顯著。調研時,信長星聽取了幫扶合作情況介紹,并與正在跟班學習的新疆伊犁州農業科技人員交流。

向兄弟省份輸送科技力量是江蘇“三農”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通過送技術、育人才,大豐的耐鹽堿水稻長到了戈壁灘上,江蘇人愛吃的小龍蝦“游”到秦巴山區的水稻田里,陜西漢中的酸菜、木耳出現在江蘇人的餐桌上。

2000多公里外,青海西寧市玉拉村的變化是蘇青農業協作的一個縮影。從投入700余萬元東西部協作資金幫助玉龍村建成多棟溫室,到多次組織玉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主要負責人到江蘇省農科院培訓學習,再到在該村設立“西寧高原草莓種業研究院”,江蘇農業科技不斷助力玉拉村引進和培育新品種、拓展草莓銷路。截至目前,玉拉村的設施草莓年畝均收入突破12萬元,帶動350個勞動力穩定就業,每戶增加年收入3萬元左右。

在新疆伊犁州,江蘇省農業農村廳2020年就同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簽訂了5年合作協議,幫助該縣發展漁業產業。在江蘇省漁業專家的長期跟蹤指導下,伊犁悅然生態農業公司稻蟹養殖基地的螃蟹成活率從最初不到30%,達到了現在的80%。如今,全縣的稻田套養螃蟹小龍蝦面積已達1700余畝,池塘養殖羅氏沼蝦等500畝,預計全年經濟效益突破1500萬元。

在距離南京1500公里外的貴州省麻江縣,一批批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的師生將農業技術優勢與當地特色產業有效嫁接,發展出林下雞、紅蒜、鋅硒米、藍莓、蔬菜、花卉、生態畜牧等特色產業,帶動7500多戶3萬多人受益,戶均增收1萬多元。不僅幫助麻江摘了“貧困帽”,還為麻江的鄉村振興貢獻出南農力量。

站在累累碩果之上,未來的協作方向十分明晰。

信長星說,要堅持優勢互補,把江蘇的創新所長與當地的特色資源有機結合,拓展全方位合作,更好助力產業發展、群眾增收。

新征程上,把握四個“要”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興則農業興。有著“魚米之鄉”美譽的江蘇,地跨南北、沃野平疇,農業基礎實、底子厚,在這里從事農業科學研究大有可為。

推進農業強省建設,農業科技現代化是重中之重。江蘇該如何擔負起“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光榮使命?信長星在省農科院調研時,與專家學者座談,聽取大家對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的意見建議,并提出四點要求:

要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積極推進,發揮好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牽引帶動作用,不斷推出高水平創新成果,下大力氣解決“卡脖子”問題。

要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上加大力度,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全過程、全鏈條、一體化服務體系,充分激發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要在對外交流合作上走深走實,建好中國—太平洋島國農業合作示范中心等平臺,讓友好事業歷久彌新、歷久彌堅。

要在建設現代農業科研院所上更進一步,加強人才梯隊建設,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打造高水平、國際化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

四項要求為江蘇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擘畫出充滿科技范兒的新時代魚米之鄉美麗圖景。

嶄新的1月,田間的小麥分蘗生長,大棚里的草莓和蔬菜生機盎然,春天正在向我們走來。而那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也不曾停歇,無論是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南繁育種基地,還是各地的“試驗田”、實驗室里,一個個為了新的“豐收”而辛勤耕耘的忙碌身影,都在用實干為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增動力、添活力。

(文中部分素材源自新華日報)

新華報業·新江蘇記者 苑青青 孫秦旺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