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艾佩韋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糧食產量得以實現的基礎。在當前增產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我國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明確了糧食產能提升的“路線圖”。目前,各地正全力以赴提升糧食產能,確保糧食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為保障糧食安全,我國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推動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此基礎上,再提升千億斤,意味著中國糧食產能將邁上一個新臺階,在1.4萬億斤以上。高點之上為何要再增千億斤?怎么實現這一目標?這份行動方案給出了答案。
當前,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增加,我國農產品特別是大宗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加之,我國糧食面積已處于歷史高位,耕地和水資源約束越來越緊,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需求逐年增加,國內糧食需求剛性增長與增產難度大并存,糧食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堅持向內發力,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突破糧食增產瓶頸,確保糧食產量再上新臺階,才能更好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糧食消費需求,以國內糧食穩定供應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推動糧食產能增加千億斤并非易事。我國糧食產量在1952年突破3000億斤以后,到1966年才突破4000億斤;1993年突破9000億斤之后的14年間,糧食產量多次達到1萬億斤,又多次波動下行,直到2007年重新站上1萬億斤臺階;從1.1萬億斤到1.2萬億斤用了2年時間,1.2萬億斤到1.3萬億斤是3年,在1.3萬億斤這個臺階上又保持了9年。從中不難發現,每一次千億斤的提升都不是輕輕松松、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歷史高位上再上新臺階,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對照提升糧食產能“路線圖”,共繪糧食產能提升的“好豐景”。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向耕地要產能。堅持藏糧于地,做好耕地這篇大文章,既要在保耕地數量上下功夫,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又要在提升耕地質量上下功夫,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把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力爭到2035年建成10.75億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同時,加強退化耕地治理,穩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不斷拓展糧食生產空間。
科技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藏糧于技,向科技要產能,也是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根本動力。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5%,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聚焦“種芯”卡脖子問題,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培育推廣一批高產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再生稻、耐鹽堿作物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以良種提升產能。針對我國地形地貌多樣的特點,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加快研制推廣復合型農機裝備,配套完善種植澆灌、田間管理、防災減災等技術,用良機良技護“糧計”。
農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主產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提高種糧農民和主產區“兩個積極性”是關鍵所在。加大政策供給力度,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繼續提高小麥和早稻的最低收購價,實現全國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的全覆蓋,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補助水平,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讓農民種糧能賺錢、主產區抓糧不吃虧。支持農用機械、糧食烘干、倉儲等環節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深入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延長糧食產業鏈條,推動糧食產業增值增效,讓種糧者挑上“金扁擔”,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艾佩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