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安居,是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真摯的向往,也是千家萬戶的共同心愿。
10月10日,省委書記信長星在南京調研城市更新工作和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關于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城市更新,“繡花功夫”繡出幸福
城市更新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路徑、釋放巨大內需潛力的重要引擎。
10月10日,在小西湖街區,信長星指出,要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在保護建筑風貌、留住城市記憶、延續歷史文脈的同時,以“繡花”功夫改善人居環境,適度引入新業態,讓老城區更有生機和活力。各地各部門要始終心懷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因地制宜探索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
2021年,南京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開始實施一批城市更新項目,既為城市“增顏值”,也為市民生活“添品質”。通過3年試點,南京先后推出4批次48項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實現了城市更新從“樣本”到“量產”、從“盆景”到“風景”的轉變。一批經驗做法列入住建部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向全國推廣。
街巷悠長,新業態與老居民比鄰而居,城市煙火氣與歷史厚重感兼收并蓄。串聯起夫子廟和老門東的小西湖片區,是南京市名城保護確定的28處歷史風貌區之一。
一年四季,院中有景。“這棵石榴樹有100多歲了,枇杷樹60多歲,紅楓是40多年前種下的,還有一株20多年的曇花。”小西湖“原住民”秦柳昆老太說,“我家老宅蓋起來90多年,祖祖輩輩都住在這,以前的生活很不方便,改造過后住著又方便又愜意,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圖源:秦淮發布
與以往的“大拆大建”不同,小西湖的改造推出“一院一策”“一院一型”,小尺度、漸進式,還探索出共生院、共享院等多樣改造形式。從“拆改留”到“留改拆”,“留”擺在了優先位置。更新之初,政府傾聽民意,邀請建設方、專家、居民多方坐下協商。最終,小西湖街區810戶居民,300多戶選擇留下。
以秦柳昆家的后院為例,設計師單獨設計了庭院景觀,并將實心墻壁設計成鏤空樣式。這樣一來,從墻外路過的游人也能隱約看見高低錯落、四時皆景的風光,私家院落成了共享景觀,也成為游客慕名而來的“網紅打卡點”。
引入精品民宿、網紅餐飲、蟲文館、非遺工作室等全新業態,打造獨屬于小西湖的街區IP……如今,源源不斷的本地年輕人、外地游客涌入打卡,體驗老街區里的潮生活,感受城市更新給居民們帶來的品質“小確幸”。
此前,《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4—2026年)》從5大方面列出了19項重點任務。未來3年,南京將重點圍繞老城南、濱江、城中、南湖等片區,集成化推進老舊片區更新改造,打造歷史文化保護、居住品質提升、文化創意集聚、科技創新引領的綜合性更新樣板。
“住有宜居”,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系人民安居樂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
調研中,信長星詳細詢問南京房地產市場運行最新態勢,并到相關住宅項目現場了解建設進度和銷售情況。他指出,當前,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依然較大。要用足用好各項政策措施,提振市場信心,統籌需求調研、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各個環節,高標準建設綠色、低碳、智能的“好房子”,更好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住房需求。
近期,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對于改善預期、增強信心,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今年9月,由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適度加力、更加精準,共33條政策包含4個方面,涉及200個政策點。
其中,對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提出了要求。包括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級綠色建筑比例,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節水降碳改造;積極鼓勵“以舊換新”,支持各地因城施策擴大房票購買不動產范圍;進一步擴大公積金使用范圍,可以提取用于自住住房電梯新建和更新改造,還可以在實際工作地提取用于租房等諸多“上新”政策。
去年11月,太倉成為全省首個嘗試以國企收購支持市民存量住宅“以舊換新”的地區。今年年初,江蘇海安市出臺試行商品房“以舊換新”政策,在城區核心區內組織實施,由國企收購市民存量住宅,置換資金以“房票”形式一次性兌換,定向購買當地一套新房。4月,南京宣布加入存量房“以舊換新”行列,由南京安居建設集團收購市民的存量住房,首批試點限額2000套……江蘇多地以不同路徑探索存量住宅“以舊換新”,為“住有宜居”的實現提供更多的可能。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間,江蘇多地推出房產促銷活動,激發消費市場動能。在2024鹽城“國慶品質好房消費周”活動中,36個精選優質樓盤、近7000套房源,滿足不同購房者需求;在南通,市級“房產超市”推出國慶購房大優惠活動,聯動主城區10個高品質在售樓盤,以集中打包的方式,給予購房者最大購房優惠,還安排講解人員現場解答市民問題……南京、無錫、徐州、蘇州等地出現樓市回暖跡象,房產咨詢量、帶看量明顯增多,簽約認購量環比增幅較大。
節能降碳,城鄉建筑“綠”意盎然
集綠色能源發電、智慧公廁、商務休閑、儲能充電為一體的“新能源城市客廳”;幕墻會“呼吸”,空調負荷由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的中芬合作交流中心;利用光伏板和地源熱泵等低碳技術實現“零碳”排放的中國東部(南京)農業科技創新港……如今,行走在南京大地,處處可見“綠”意盎然的低碳建筑。
此次調研,省委書記信長星來到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檔案樓,在深入了解大樓設計理念和建筑節能等情況后,再次強調建筑業節能降碳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要倡導綠色低碳規劃設計理念,廣泛應用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推廣新材料、新工藝,提升綠色建筑建設水平,推動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節水降碳改造,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更大貢獻。
建筑業是中國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發展綠色建筑是實現建筑業碳減排的有力舉措,也是未來城鄉建設實現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圖源:南京發布
近年來,江蘇多地不斷發展新技術、新工藝,賦能江蘇綠色城鄉發展。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省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過99%,城鎮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11.7億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8.8億平方米,規模長期位居全國第一。
綠色建筑的城市發展版圖中,南京的“成績單”尤為亮眼。通過全面推進綠色低碳建筑和社區建設,南京促進全市建筑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有效降低碳排放,助力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前不久,南京在全省綠色建筑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等次。
“推廣新材料、新工藝”也是江蘇多地推進建筑業節能降碳的生動實踐。
在無錫,“一場兩館”的奧體中心一期項目已呼之欲出,建筑材料和施工過程低碳環保令人耳目一新。項目負責人在介紹中格外強調“新技術”的應用,項目主體采用裝配式建造,預制率達45%以上,整個施工過程就像“搭積木”,全過程運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實現建造環節信息協同管控。此外,得益于綠色建材的大量使用,施工期間能耗和建筑垃圾也大幅減少。
不止實踐“多點開花”,江蘇還格外重視頂層設計,先后印發相關文件,細化落實舉措,助力全省綠色建筑發展。比如南京市建委就會同市房產局、市發改委印發《南京市建筑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制定了4個方面18條細化落實舉措,聚焦打造“低碳創新策源城市、低碳產業引領城市、低碳生態示范城市”。
政策引領之基上,江蘇也格外重視要素支撐。前不久,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召開《關于強化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新聞發布會。會上,多部門就聯合表示要強化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綠色金融對江蘇綠色建筑支持力度正不斷加大。
新華報業·新江蘇記者 燕鈺 黃澤文 周永金 圖源:秦淮發布、南京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