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近日印發《關于大力實施綠電“三進”工程 提高綠電交易和消納水平的通知》,創新實施“綠電進江蘇”“綠電進園區”“綠電進企業”三大工程,推進江蘇綠電與產業協同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綠色,不僅是美麗中國的“顏值擔當”,更是活力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引擎”。
放眼江蘇大地,一張超級綠色電網正鋪展開來,我們的綠色“家底”愈發厚重:南通如東縣海上環港風電場,155臺風力發電機迎風矗立,一臺風機平均每天發電1.2萬度;鹽城東臺市“風光漁”互補產業基地,26萬塊光伏板年發電量已達到7500萬千瓦時;在長江水下70米深處,1000千伏過江輸電通道——特高壓蘇通GIL管廊深藏江底,通過江底隧道連通長江南北……各地蓄勢聚能、電站串珠成鏈,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綠色電能。數據顯示,今年1-6月江蘇綠電交易成交電量9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0%,預計全年實現綠電交易120億千瓦時。如今,江蘇計劃擴大與山西、新疆等省份的綠電交易規模,并開拓與西北、東北等省間的綠電交易通道,不僅為全省提供更多的清潔能源,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綠色動能。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近年來,江蘇加快培育綠色工廠、低碳工廠,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涌現出多個“首個”,在全國乃至全球成為綠色“領頭羊”。數據顯示,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3年度綠色制造名單中,江蘇共入選10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3家綠色工業園區、34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覆蓋傳動系、制動系等十幾個領域,聚集3400多家相關企業,為“綠色能源”新興產業“成林”寫下了濃重一筆。鹽城金剛星精密鍛造有限公司4萬平方米分布式光伏設施熠熠生輝,源源不斷的綠電從這里輸向工廠,成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傳統產業“拔新枝”“長新葉”,提升經濟“含綠量”,綠色產業蓬勃發展的“江蘇故事”越寫越生動。
讓電更“綠”,根本在于政策引領、技術賦能、創新驅動。從國家層面,出臺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一攬子頂層政策推動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各地方積極響應。為有效滿足企業的綠電消費需求,去年,江蘇電力交易中心首開月度省間綠電交易,拓展綠電增量資源。今年以來,江蘇已陸續發布《江蘇省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方案》《關于高質量做好全省分布式光伏接網消納的通知》等,推動綠電和綠證交易規模擴大。此次發布的《通知》,通過實施綠電“三進”工程 ,推進江蘇綠電與產業協同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這也是全國首個省級提高綠電交易和消納水平的政策性文件,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綠”動力。
向“綠”而行,永不止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澎湃“綠”動力,以更強合力推動經濟向“綠”拔節,煥發蓬勃發展“又一春”。(王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