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支持蘇州工業園區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若干措施》近日正式印發,蘇州工業園區步履鏗鏘,在而立之年再次承擔起新時期國家戰略使命賦予的新任務。
新印發的《若干措施》明確,今后五年內,將聚焦擴大制度型開放,支持蘇州工業園區探索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園區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聚焦行政體制改革,推動園區持續釋放開發區體制機制活力。
一紙藍圖宣告這片創新之城將把開放創新推向縱深,加速邁向“世界一流”。
以更高水平開放
搶抓新機遇
開放型經濟是園區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外資總部是園區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風向標”。作為全省外資總部機構最集聚、總部業態最豐富、總部貢獻最突出、總部運營最活躍的區域,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全省首個且唯一的“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
站在新的起點,《若干措施》賦予園區更多對外開放壓力測試任務和綜合改革先行先試功能,支持園區深化中新合作,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匯聚國際創新資源要素能力和參與全球經濟技術競爭合作能力。這意味著,園區將以更高程度的開放,搶抓新一輪發展新機遇。
下一步,園區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繼續擴大國際合作,不斷創新吸引外資方式,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同時,持續高標準建設“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加快各類總部職能集聚,提升跨國公司總部能級,協調多部門解決跨國公司各類政策性、制度性問題,形成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
作為園區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的“主力軍”,園區海關此次借助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深入推進,推出優化高新技術企業生產急需危險化學品的檢驗監管措施。針對防反射薄膜生成液等三種危險化學品,園區海關在充分評估風險的基礎上,制定“一企一策”“一品一策”等工作方案,采取便利化檢驗監管措施,優化調整檢驗地點、現場查驗和取樣送檢等檢驗監管政策要求。
“相關監管措施優化后,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高新技術企業生產急需的進口危險化學品將實現高效通關,極大保障了企業供應鏈產業鏈的安全。”園區海關駐唯亭辦事處監管二科科長韓振榕說,此次政策的出臺,為海關部門推動優化檢驗監管措施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指導。下一步,園區海關將做好優惠措施的落地實施,擴大企業受惠面,并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優化作業流程,持續提供高效便捷的海關通關服務,促進轄區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對標“最高”
挺進改革“深水區”
四方面14條措施雖各有側重,但都直指改革中的“硬骨頭”。充分發揮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自貿區等開放平臺疊加優勢,先行先試的園區在新一輪開放創新綜合試驗中,對標“最高”挺進改革“深水區”,以制度的協同性、整體性,增強改革的系統性。
根據《若干措施》要求,園區接下來將深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聚焦數字貿易重點領域及數據要素跨境流通等關鍵環節,便利企業開展數據跨境流動,培育數字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充分發揮中新合作優勢,與新加坡開展中新數字貿易合作,按照立足蘇州、服務全國、觸達全球的總體思路,以規范和促進跨境數據流通為抓手,以高質量培育數字貿易產業為主線,在陽澄數谷高標準打造中新數字貿易集聚區。
具體而言,將聚焦中新數字貿易集聚區建設,園區致力于探索數字貿易領域制度創新,推進數字貿易中新合作進一步深化,數字貿易規模質效進一步提升,數字貿易支撐體系進一步健全,數字貿易發展生態進一步優化,重點發展數字產品貿易、數字技術貿易、數字服務貿易、數據貿易、數字訂購貿易等業態。探索落實跨境數據流動負面清單管理機制,探索國際貿易單據的數字化和無紙化應用,推動國際航運信息交換,探索中新數據合規互認機制,探索中新人工智能領域合作,探索中新數字治理領域合作,推動中新數字身份互認,打造出海綜合服務平臺,打造“國際數據合作加工區”。
《若干措施》明確,推動園區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創建國家“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和中國軟件名園,高水平建設碳達峰試點園區。對此,園區將以國家級“5G+工業互聯網”先導區核心區建設為契機,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可復制推廣的先行先試樣板,建成輻射周邊、引領全國的“5G+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和創新生態。
通過先行先試,政產學研各界共同發力,園區將加速突破建網、用網、成本等“5G+工業互聯網”發展核心問題,探索“5G+工業互聯網”建設和創新發展模式,推動應用示范引領和規模推廣,打造重要技術創新高地的引領區、新型專用網絡建設模式的樣板區、5G垂直行業融合應用的示范區、國家新型產業生態的集聚區和地區公共服務模式的先行區,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強大支撐。
以更深程度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
《若干措施》四方面內容中,科技和產業占據“半壁江山”。新的任務舉措,將助力園區完善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傳統模式下,藥企生物制品的原液和制劑通常采取全部工序整段生產模式,即生物制品在單一場地整體生產。這種模式便于把控整體質量、理清生產責任,但也帶來重復投入建設和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等問題。因此,將原液和制劑分段分開生產近年來逐步成為新的探索。
2020年,園區在第21屆中新協調理事會首次提出分段生產的訴求。此后,通過各種政策創新渠道,積極推動生物制品分段生產在園區試點,并聯合國內科研院校、機構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其間,省、市、園區領導多次帶隊赴國家藥監局匯報分段生產探索情況,爭取政策在園區落地實施。“經過不懈努力,此次《若干措施》印發,將‘允許蘇州工業園區遴選1-2家企業開展生物制品分段生產試點’。這既是對我們前期工作的肯定,也讓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園區市場監管局食品藥品監督總監倪美華說。
知識產權作為國家戰略性資源和競爭力核心要素,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催化劑”、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制度供給和技術供給雙重功能。此次,《若干措施》幫助園區進一步獲得國知局的高效指導,導入更多國家級知識產權資源,全面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水平,打造知識產權新高地。同時,園區將加快對上溝通爭取,建設國家級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出臺政策支持,推動全國高校院所的專利技術加速轉化落地,保障產業界的專利技術合理配置、快速產品化,拓展企業的知識產權金融運用方式。
(蘇報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