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保障,是把創新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的關鍵環節。尤其以院士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是科創領域的領頭雁、排頭兵。實踐表明,集聚院士專家高端智力和創新資源,借智突破瓶頸、借力轉化孵育、借勢引領發展,有助實現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與動態匹配。
堅持需求導向,構建多元共治的科創融合“新模式”。創新鏈賦能產業鏈,關鍵在于根據本地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構建統分結合、上下聯動、協作高效的工作體系。培育創新主體作為創新驅動戰略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把準高端智力在新質生產力中的主角定位,孵化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和高成長性科技小巨人企業。在實踐中,院士是我國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群體,被譽為引領創新發展的航標、創新資源的富礦。各地要立足自身實際,遵循生產力發展規律,根據地區發展狀況進行精細研究和精準施策,推動高端智力向優勢領域、重點產業、重點行業集聚,強化組織領導,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更好發揮黨委和政府作為重大創新領導者、組織者的作用,把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和攻克“卡脖子”重大科研難題作為科技現代化的根本任務,促進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各地在做頂層設計時,應統籌政府、市場、社會等主體協同配合。近年來,泰興市實行“院士+”新模式,形成了精細化工及新材料、醫藥及醫療器械、高端裝備制造、新型食品、新能源、綠色環保等六大產業集群。當然,在強化協同聯動的同時,應堅持高位化調度、集成化作戰、扁平化協調、一體化辦理。例如,泰興市委科創委著力解決鄉鎮園區和重點企業在科技創新、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難點堵點,構建起舉全市之力推進“全域創新”的大格局。
強化政策對接,鍛造創新平臺的能級提升“新引擎”。在高端智力引進的過程中,政策發揮著重要的“磁引力”作用,結合地方實際和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制定引“智”政策,實現高質高效集聚人才。具體而言,一方面,瞄準科技前沿和產業制高點搭建創新平臺,加大對院士、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團隊、高技能人才等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服務全鏈條、全周期制度體系,制定更加靈活、具有區域特色的引才用才政策,有效提升高端智力存量和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優化人才激勵政策和收益分配機制,強化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加快創新基金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智力成果的精準孵化,充分釋放科技人才的內驅動力和主觀能動性。例如,泰興主動融入長三角科創一體化,搭建“對接平臺+創新項目+產業基金”的創新驅動體系,成功入選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市級以上各類創新平臺188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1個。與此同時,完善“全力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科技激勵政策,市級層面設立總規模20億元雙創引導基金。深化與省市產研院戰略合作,成功引入18名院士、48名國家級人才深度參與項目產業化。
聚力全鏈賦能,實現產才融合的成果轉化“新活力”。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是激發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而人才資源是激活科技創新“一江春水”的第一資源。應充分發揮院士智庫團隊的資源潛力,為地方吸納高新技術“架橋”,也為人才施展聰明才智“鋪路”。還應積極培育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和數據要素等諸多新興產業,結合地方資源優勢及產業發展需求,打造集政產學研等功能于一體的,包含需求發布、轉化交易、中介服務、科技金融、中試熟化、項目孵化等在內的產才融合系統,推動科技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快速轉化,為加快動能轉化、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作者: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師范大學基地研究員 馮茜)
新華社客戶端江蘇頻道編輯: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