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鎮江高度重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將其視為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優化創新生態、強化政策支持等多項舉措,鎮江正逐步構建起一套高效、協同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為區域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走進丹陽慧創腦科學展廳,一臺近紅外腦功能成像設備格外引人注目。據介紹,這是慧創醫療的核心產品,通過特制“帽子”上的光纖與主機相連,戴上這頂“帽子”,能夠記錄不同狀態下人的大腦活動。
丹陽慧創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汪待發說:“活動的時候,這邊的耗氧量會增加,所以它這個顏色是紅色的,代表這塊的活動在增強。當然任務到最后結束的時候,你可以看到,它慢慢又回到基線。那么這實際上就是判斷我們腦成像的手段,那么對不同疾病的患者調動情況是有差異的。”
這套設備是慧創醫療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強大科研實力,研發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實際應用。目前在國內科研和臨床上擁有極高的關注度,已經成功應用于多個國家級重點研發計劃和科技項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汪待發介紹:“整個中國市場占有率已經接近50%,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高端的裝備也得到了很多頭部的單位的認可,在臨床、在科研領域有很好的一些進展。已經支持了我們的專家們發表了SCI論文300余篇。”
慧創醫療的成果轉化過程之所以如此成功,除自身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技術優勢外,還得益于政府、高校、投資基金和相應機構的大力支持。這些支持為慧創醫療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和資源保障,使其能夠專注于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汪待發說:“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挖坑埋種子、育苗澆水,也需要給大樹剪枝,還需要在大樹成長的過程中給它呵護。比如說像我們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我們場地不夠了,也是科技系統聯合我們的園區、政府,大家一起,給我們找新的場地,然后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專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事實上,慧創醫療的成功只是鎮江科技成果轉化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在這片創新的沃土上,越來越多的高校科技成果如同種子般被播撒、被呵護、被培育。據統計,2024年度,鎮江舉辦各類產學研合作100余場,建立長期穩定產學研合作關系的高校院所160余家,向細分領域專家推送企業技術需求400余項,向企業推送各類科技成果1000余項,促成各類產學研合作近600項。
鎮江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方立東說:“通過舉辦高校院所走進鎮江產學研大會,以及四群八鏈重點企業走進駐鎮高校等活動,不斷推動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來我市轉移轉化。特別是2024年10月底,科技部專門出臺了《科技成果評估規范》國家標準。后期我們將在國家標準的指導下,通過對科技成果的準確評估,以及對技術轉移機構、技術經理人的培育培養,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