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又是一年新春將至,我們的“新春走基層”專欄再次同廣大讀者見面了。從今天起,新華日報及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中國江蘇網等新媒體平臺將統一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我們的全媒體記者將深入基層一線采訪,廣泛報道江蘇各地干部群眾堅持干字當頭,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作為,充分展現江蘇大地活力迸發、人民群眾喜慶佳節的美好景象。專欄將從“見證新動能”“巡禮新工程”“江海新畫卷”“致敬奮斗者”“溫暖進萬家”“情滿春運路”“文化中國年”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生動活潑、平實豐富、讓人共情的精品力作,陪伴廣大讀者用戶共度一個歡樂祥和的蛇年新春。
“已在選址,節后開業。”春節前夕,啟東90后“漁八代”袁可欣又做了件祖祖輩輩都沒做過的事——把呂四海鮮店開到遠隔千山萬水的新疆。
黃海暖流、長江徑流和蘇中—蘇北沿岸水團交匯激蕩帶來豐富餌料,在啟東形成著名的呂四漁場,年海產捕撈量約占全省1/3。從袁可欣爺爺輩起,往上六代人都是船長。她的父親袁海兵上岸建廠,創立的“至誠”品牌海產品年吞吐量超萬噸,規模在當地獨占鰲頭。
從小在呂四漁場邊長大的袁可欣,看慣了鷗鳥翔集、千帆競渡,但回到家鄉做一名“新漁人”,最初并不在她的職業規劃中。
本科畢業后,袁可欣遠赴美國學習金融,她曾在紐約一家投行從事跨境兼并購。回國后,她又入職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公司,每天出入高級寫字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金領”。
但是家鄉的那片海,依然會時不時地牽動袁可欣。“有一次,在做一單畜牧業業務時,我突然意識到這和家鄉的漁業很相似。”跳出“漁八代”身份,袁可欣用投行的視野打量這個傳統行業,發現產業鏈存在很多斷點,“漁民群體年齡整體偏大,50多歲就算‘年輕人’了,很難抓住新零售的時代機遇。”
再看市場端,同樣存在空白。“比如你要買一條帶魚,你能想到買什么品牌?是不是只能憑經驗在菜場挑選?”袁可欣舉例,“呂四漁場是大自然的饋贈,海鮮品質非常好,應該實現更高價值。”
風里來浪里去,打魚致富是世代漁民的夢想。袁可欣至今記得,爺爺出一趟海需要兩個多月,船上連冰塊都沒有,捕到的魚只能用鹽腌漬保存,品質再好也賣不上價。父親袁海兵則轉變思路,開了漁港里第一家冷庫,通過冷鏈運輸,將海鮮最遠賣到東南亞。
站在父輩的肩膀上,袁可欣認為,可以在批發銷售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直接面向消費者打造國貨海鮮品牌。以品牌化、標準化為破題思路,她寫了一份商業計劃書,但很快就被袁海兵否決。
喝過“洋墨水”的女兒寫的一些專業詞匯,袁海兵并不能完全理解,幾十年摸爬滾打,讓他形成了強烈的風險意識。在他看來,女兒的想法雖好,卻很難實現。這份商業計劃書,也挑起了一位父親復雜的心緒:一方面,他期待有人接棒自己開創的事業;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從小捧在掌心的獨生女跳出“漁民”身份,在大城市過更輕松、光鮮的生活。
第一次沒有談攏,但父女倆在慢慢靠攏。袁可欣意識到,她的設想和父親的經營模式無法完全兼容,卻可以相互補充。2020年,袁可欣創立“至鮮”,計劃通過精加工和新零售,打造國貨海鮮品牌。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啟東市水產路289號。春節臨近,海鮮銷售迎來旺季,這家距離碼頭僅15米遠的水產工廠車來車往,格外忙碌。工廠外墻上,掛著兩塊醒目的牌子——一塊“至誠”、一塊“至鮮”。父女倆的事業并行不悖。辦公區一樓被改造成“至鮮”的直播間,兩層樓的車間也被劃分,一樓“至誠”用來進行切段等初加工,二樓則由“至鮮”進行精加工和菜品研發。
盡管銷售思路存在分歧,父女倆一致認為,在鎖鮮設備上要舍得花大錢。他們創立長三角最大的液氮鎖鮮工廠,通過最低-196℃的超低溫速凍,最大程度保持海鮮的新鮮度。“至誠”也將供應鏈中品質最好的海鮮,優先供給“至鮮”。
打響品牌,離不開“拳頭產品”。入冬之后,海水變冷,帶魚會在體內儲存厚厚的脂肪,肉質細膩、油脂豐厚,被稱為油帶魚,是呂四海鮮的“門面”。袁可欣發現,很多年輕人愛吃海鮮卻不會做,她對油帶魚進行深加工,在車間完成去腮、去內臟、去骨等操作,甚至連調料都添加好,讓“懶人”不臟手就能吃海鮮。“至鮮”創立一年,就成功進入上海陸家嘴國金中心city'super超市,成為擺上這家高端超市海鮮貨架的首個國貨品牌。
如今,在京東生鮮等電商平臺,“至鮮”的油帶魚、梭子蟹等長期霸榜同品類銷冠,深海魚排、酥油爆蝦等“1/2廚房菜”也在不斷上新,12個月內顧客的復購率達80%。盡管規模仍無法與“至誠”相比,但“至鮮”顯然可以讓高品質海鮮實現更高價值。這份成績單,讓袁海兵也由衷為女兒點贊。
袁可欣還有更高遠的目標。不久前,呂四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項目獲省農業農村廳批復立項,將打造集漁船避風補給、漁貨交易、冷鏈物流、海洋藥物、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漁港。“唯有敢想敢闖,才有可能做好。”她說,將積極助力傳統漁業轉型升級,為全國乃至全球消費者提供優質中國海鮮產品,也讓更多漁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徐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