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寄予厚望。四句話20個字凝練了總書記的期待,更蘊藏著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長遠發展的方法路徑。其中,“守法善經營”這一要求,值得每位民營企業家用心去品悟。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無論是做小生意還是辦大企業,每個企業家都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用什么樣的義利觀指導企業的發展?相信大部分企業家會脫口而出“義利兼顧”“以義為先”這樣的答案,但并非每個人都能說清楚義和利之間是怎樣的關系。有的人把義和利對立了起來,認為堅持義就要放棄一部分利;有的人用義給利打掩護,每一分義都要算計在利里頭;還有少數人嘴上說得好聽,實際信奉的還是利益至上那一套,甚至把“闖紅燈、走禁區、找關系、搞變通”當作贏得先機的生財之道。正因為類似的認識誤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從守法與經營的角度深入思考企業的義利之道,才顯得更有必要。
其實,義利之辯貫穿了商業發展的整個過程。儒家對仁義的追求,深刻影響了我國古代的商德觀念,“古者通商物不豫”“賈民禁偽而除詐”等記載,說明誠信守法自古就是商人的基本行為準則。但受限于古代經濟發展和法治水平,商人守法并不一定帶來利,違法也未必得到應有懲罰,以至于《太平廣記》等民間故事中不乏“老天”收拾不法商人的情節。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大型跨區域的商業活動出現,商人們越發認可只有人人守義,才能確保獲利。至此,義和利在人們心中不再是天平的兩端,而成為了相互依存的整體,誠實守信成為晉商、徽商等商人群體的自發追求。
今日之中國,是一個繁榮的、開放的國家,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公平正義可感可及,企業守法與善經營之間的聯系前所未有的緊密。近年來,從撐起知識產權“保護傘”到為企業家決策系上“安全帶”,從優化營商環境到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我國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監管體系持續健全,釋放出維護市場公平、保障企業權益的強烈信號。市場監管的透明化、政策執行的規范化,讓遵紀守法的企業能夠精準預判經營風險,集中資源投入創新突破。企業無論做研發投入的先行者,還是海外業務的開拓者,又或是市場風口的追逐者,都能明顯感受到“法治紅利”。
守法是基本的義,善經營是盈利的前提,今天的中國企業家,在面對義利之辨這個經典問題時,完全有底氣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法治軌道上銳意創新,在責任擔當中開拓進取,以良好的經營管理為守法提供正向反饋。這種相互促進的關系,不僅是企業穩健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對民營企業家而言,只要將守法與善經營相統一,將企業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相統一,就完全有希望在合法合規中提升競爭力,在法治護航中奮勇爭先、立于潮頭。
推動民營企業守法善經營,也需要多方協同發力。江蘇作為經濟大省,助力廣大民營企業把握時代機遇,就要把“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落到實處。我們要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經營主體滿意、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讓民營企業在法治軌道上加速奔跑,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