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劃報告和草案、預算報告和草案。根據大會安排,本次全體會議向境內外媒體開放。全國人大代表、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信長星等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江蘇臺記者高彥說:“這里是人民大會堂西大廳,早上8:00,江蘇代表團開放日現場已是熱氣騰騰,很多中外媒體的記者早早來到這兒等候采訪。”
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香港大公文匯報、鳳凰衛視、彭博新聞社、新加坡聯合早報、日本共同社、意大利晚郵報、古巴拉丁美洲通訊社等近80家中外媒體、120余名記者到會旁聽與采訪。
江蘇代表團團長信長星,副團長許昆林、張忠、儲永宏、馬欣、胡廣杰、樊金龍、夏心旻參加審議。受國務院委托,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參加本次會議,聽取代表的審議意見。
會議由許昆林主持。
夏心旻、張國梁、董才平、李楠楠、王斌、周善紅、王嘉鵬、徐瑤、周斌等9位代表先后圍繞為全國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鋼鐵企業、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多措并舉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為江蘇“挑大梁”作出民企貢獻、打造具有高辨識度的“留學中國”品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勇當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碳路先鋒”等內容進行了審議發言。
審議發言結束后,代表們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重大使命。過去一年,江蘇在加快打造“重要陣地”方面采取了哪些創新舉措,取得了哪些標志性成果,下一步的努力目標是什么?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的提問,信長星代表說,一年來,全省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要方法論,扎實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一是突出科技創新引領,積極推進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多層次科創平臺建設,真金白銀支持創新,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進一步提高,集聚了一大批一流人才和創新團隊。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聚焦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打造“1650”產業體系,超前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10+X”未來產業新賽道,放大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試驗田”效應,加快建設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三是注重發揚企業主體作用,深入推進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認真落實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一視同仁對待各種所有制企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四是努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不斷優化政務服務,多措并舉加大耐心資本和新型要素供給。去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首次超過50%,區域創新能力提升至全國第2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創板上市公司等數量居全國前列。
信長星代表表示,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強調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四個著力點,擺在首位的就是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勇挑重擔、開拓進取、多作貢獻。圍繞抓科技創新,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圍繞抓產業創新,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圍繞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搭建更多科創平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打通制約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的堵點卡點,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徐光輝、劉慶、劉靜瑜、陳忠偉、蔣立、吳新明、邢正軍等代表還就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深耕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揚民營企業家“愛拼會贏”精氣神、在融入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作出南通貢獻、連云港抓住疊加機遇實現“后發先至”等回答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古巴拉丁美洲通訊社、江蘇廣電荔枝新聞中心等記者的提問。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記者/高彥 羅聰懿 王堯 黃蒙 劉堃 張正 李澤灝 何斐 龔俊杰 朱曉瑩 臧西寧 鄭凌 楊時盛 攝影/吳勝 萬程鵬 編輯/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