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全國兩會代表聚焦鄉村發展新路徑,探討如何通過文旅融合、人才扎根、品牌強農等舉措,推動鄉村從“到此一游”變為“深度駐留”,讓美好“鄉遇”從愿景變為現實,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讓我們來聽聽兩會代表怎么說。
全國人大代表歐陽華 塑文化牌,讓“鄉遇”更美好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要讓每一寸土地都煥發人文魅力。”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歐陽華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歐陽華
鄉村“潮”起來的密碼在于創新整合與跨界融合的巧思妙構。歐陽華帶領著團隊以“文創+科技+生態”為引擎,將傳統農耕文明與當代文旅經濟巧妙嫁接。
歐陽華介紹,通過“三個轉化”實現鄉村振興:一是將自然資源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場景,通過五大園區七大展館的立體化布局,打造“八小時采摘+兩日深度游”的時空組合,形成覆蓋全齡段的旅游矩陣;二是將文化遺產轉化為產業動能,以“千年鐵花”實景演藝為突破口,運用聲光電技術重構文化敘事,讓非遺變身"現象級IP",實現單項目年引流30萬人次的傳播奇跡;三是將夜間經濟轉化為增長極,通過3D彩繪道路、微五星太空艙等新業態,構建“白天+黑夜”消費閉環,使鄉村旅游從“到此一游”升級為“深度駐留”。
此外,歐陽華告訴記者,以“微改造·精提升”激活存量空間,在時光路彩繪工程中植入藝術基因,讓普通村道蛻變為網紅打卡地。這種將傳統文化現代表達、鄉土資源時尚包裝、單一業態多元延伸的方式,是白塔村實現“流量變現”與“價值再造”的核心密碼,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的鮮活經驗。
全國人大代表徐瑤、邢青松 筑巢引鳳,讓鄉土創業者留住“心”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尤其是讓鄉土創業者愿意安心留下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壯大鄉村人才隊伍。作為一名“90后”,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新壩鎮小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瑤感觸很深,“希望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徐瑤
徐瑤認為,鄉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有想法、敢于實踐的青年力量。因此,要讓鄉土創業者留住“心”,離不開地方資源與服務的配套,各地要創造友好型創業環境。“鄉村文旅資源雖然很豐富、創業者的機會與前景越來越廣闊,但對于返鄉創業的年輕人,還是需要做好個人準備,包括思想準備和技能準備。”徐瑤說。
如何能讓更多城里人來到鄉村旅游消費,徐瑤認為,應該結合每個鄉村的特色,打造差異化產業,并不是說,每個村莊都要搞很潮的“村咖”,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如近郊游、農事體驗等。一些鄉村要保留原汁原味,如開展垂釣、抓魚摸蝦、栽稻秧等農事活動也有很大的空間,很能留住年輕旅客。
全國人大代表邢青松
與此同時,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邢青松通過調查也發現,相比于巡蟹塘、撈水草、投餌料這些體力活,年輕人更愿意去做遠程監控蟹塘數值、機械化除草、無人機投放餌料這樣的“技術活”。邢青松表示,農業的科技化、智慧化是大勢所趨。他建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推動高質量種植養殖、現代化運營和機械化作業,以此吸引更多“新農人”投身現代農業。
全國人大代表戴勇 因地制宜,“土特產”也會由“土”變“潮”
全國人大代表戴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委副書記、區長戴勇表示,應該立足地區實際,做好“土特產”文章,并通過科學運營成為“新潮流”,讓鄉村既能散發泥土香氣,又變得很“潮”。
戴勇介紹,鹽城市大豐區是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生態最好、區位最優的平原農業區之一,也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人均耕地面積全省最多,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202萬畝以上、總產量超18億斤,雜交稻制種面積全省最多,連續2次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基于這一特點,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大豐區著力用好‘土特產’這一優勢,推動特色產業發展與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相結合,在‘融’上發力、‘創’上拓展、‘鏈’上延伸,實現了農產品由‘土’向‘潮’的轉變。”
“有了思路,就打開了銷路,提升了知名度,最為直接的是增加了農民收入,讓百姓有了滿滿的獲得感。”戴勇舉例說,我們大中街道的恒北村,有著50多年的早酥梨種植歷史,是遠近聞名的梨果村。近年來,恒北村就不斷加大梨種苗、梨膏、梨酒等開發力度,抓好梨木再次利用,已建成了恒北文創街,推出梨木梳、梨抱枕、梨香熏、梨飾品等文創產品,打響“真的梨不開你”等IP品牌,實現了從梨果到梨產品、梨花到梨產業、梨緣到梨文化的升級,帶動了村民致富、集體增收,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數據顯示,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4萬元,村集體收入145萬元。
實習生 潘沁
南京晨報/愛南京特派記者 黃陽陽
通訊員 萬正初 供圖
■記者走訪
江寧鄉村的“活力密碼”
今年兩會期間,鄉村振興成為關注點。南京市江寧區的佘村和石塘村,憑借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先進的生態發展理念,為鄉村發展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以文塑旅,打造鄉愁文化新地標
有“金陵古風第一村”美譽的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依山傍水的自然風光,讓人流連忘返。
佘村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敏介紹,佘村在這些年的發展中著力構筑品質人文環境,堅持“修舊如舊”,保護修繕潘氏宗祠、潘家老宅,以村史館展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現已成為佘村最具特色的“地標”。注重講好佘村故事,挖掘民間故事、歷史典故、鄉風民俗、農耕文化,編撰形成47萬余字《佘村志》,留住鄉愁記憶。利用佘村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推動古村活化利用,發展療養民宿、休閑度假產業。還把農業與休閑體驗進行了有機結合,創新開發稻田露營項目“不止有田”,讓咖啡、露營等當下的熱門旅游項目融入田間地頭,充分發揮農業的魅力。
今年,佘村社區將繼續推進古街組團建設,以明清古建筑群為核心,對周邊主街道兩側風貌進行風格重塑,優化基礎設施及周邊環境。計劃對佘村水庫以北的魚塘周邊進行綠化景觀提升,打造新的熱門景觀節點。此外,佘村將進一步用活“路邊邊”書咖陣地,開展咖啡師培訓、行業技能大賽等活動,積極培育“庭院+咖啡”產業經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咖啡館,帶領村民邁向共同富裕。
“碳”尋美麗經濟新路徑
石塘村是南京市知名的美麗鄉村,近年來,該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好山護好林凈好水育好人,促進“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化,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農村景美人和、農民增收致富。
石塘村黨總支書記曹露璐介紹,下一步,石塘村將結合“萬畝竹海綠色氧吧”特色,利用竹林資源發展碳匯經濟,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的轉變,不斷以“含綠量”提升“含金量”。盤活集體資產,積極招商引資,村里計劃引入“鄉村咖啡”“竹文化茶社”等特色產業,豐富村莊產業業態的同時,在原先服務村民的基礎上創造收入。
此外,石塘村還將加強文化宣傳,講述石塘故事。繼續與南京曉莊學院等院校加強共建合作,開展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動和文創產品創業活動吸引人流。同時,結合村莊特色如古井、古樹等,加強對外宣傳,不斷講述石塘故事,豐富文化內涵。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端木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