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是治水棋局上的關鍵落子,也是解決復雜水問題的首要環節。近年來,常州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堅持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大力推進水資源節約與保護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4年,常州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再獲優秀等次,高質量考核(萬元GDP用水量)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全市已實現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級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省級節水型社會示范區全域覆蓋。
節水產業全省排名前列
位于江蘇常州武進的江蘇海鷗冷卻塔股份有限公司從事冷卻塔研發、設計及制造,是“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科研人員正在對新研發的節水型冷卻塔核心部件進行優化提升,努力減少冷卻塔的蒸發量,將節水效率從國際通用的20%提升至60%。
節水產業是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新興產業的壯大、未來產業的培育。常州節水產業門類齊全,是全省節水產業的“排頭兵”。目前全市有近千家節水產業相關企業,從農田智能灌溉到工廠廢水處理,從居民節水龍頭到管網防漏技術全覆蓋。
“常州節水技術成果豐碩,自主研發的智能灌溉系統實現節水40%,工業循環水技術使單水重復利用率達5次以上。”市水利局副局長李建新介紹,目前已有2項常州企業自主研發技術入選國家成熟適用節水技術目錄,6項先進節水技術登上省級榜單。
2024年,常州節水產業產值突破75億元,在全省排名前列。“采用1+N模式成立的江蘇(武進)節水產業園,形成研發、制造、服務一條龍的產業鏈,相當于給節水產業裝上了‘加速器’。”李建新介紹,去年,江蘇(武進)節水產業園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節水產業園。
今年,常州水利部門還將打造“永不落幕的線上展廳”,用VR技術讓全國客戶隨時看常州的先進節水技術和產品;組建產業聯盟,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擰成一股繩,打通節水產業鏈;依托江蘇中科智能院等頂尖機構成立節水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聯合省水利廳打造節水產業檢驗檢測中心,讓每個節水技術和產品都經得起考驗。
“節水細胞”全城涌動
珍水于心,護水于行。常州節水早已突破單一治理模式,發展成“多方協同、多元共治”的全體實踐。
3月16日,常州外國語學校的印朗和小伙伴們參與了常州海事局聯合市水利局、教育局、新聞傳媒中心共同舉辦的探秘“長江水源保護”普法實踐活動。活動中,穿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印朗按照工作人員介紹的吸油氈、吸油索、圍油欄等設備、器材的功能,親自體驗了長江溢油緊急處理的工作流程,并詳細了解了長江常州段的水源保護相關工作,完成了一次與長江水源地的深度對話。
從長江之畔的碧水守護,到全城涌動的“節水細胞”,在常州,節水已成為一場全民接力的生態長跑。
市教育局、市水利局、團市委連續17年向全市中小學生進行水情宣教工作,實現了“小手拉大手 共護水資源”的傳承。不少創新小發明經過水利專家的指導,成功落地轉化,比如新閘小學的雨水收集利用、草坪自動澆灌系統等,已在實際場景發揮作用。
下一步,常州水利部門將統籌“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聚焦水利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河湖生態持續修復、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全力打造全域幸福河湖,為建設美麗常州提供堅實的水利基礎支撐。